用亲情感化孩子 拨正心理成长“航向”
去年以及今年暑期,湖南卫视都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节目,而且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对此,许多人认为只有一场亲子秀,但是这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亲情,用亲情来感化孩子,让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稳,也拨正了孩子的健康心理。
亲情是一种责任,《爸爸在哪儿》用亲情讲述着时代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一直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每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事件或案例发生之后,也总能带给这个社会一些反思,但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需要关心的,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不了了之,可能更多的不是人们的不作为,而是没有一个足够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渠道。此次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在哪儿》用亲情作为主线,不再是报道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的那种昙花一现,而是从始至终的一种跟踪,一种深入;也不再是一个个例,而是通过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心理解读,结合不同家庭拍摄的系列记录,用最真实的场景和最平凡的语言表达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关注。在这部“新闻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亲情那种最普通的情感表达,最真切的心理宣泄,没有包装,没有渲染,用普通的讲述却发出了震聋发聩的爱的最强音。
亲情是一个话题,《爸爸在哪儿》用亲情触摸着孩子的内心。“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再好看再高大的电视类节目也都是“海市蜃楼”。在全国其他卫视娱乐跟风的同时,湖南卫视继续潜力挖掘,目标不止是在“高大上”娱乐节目,而是更好地发挥民生导向,更多地关注基层,或许这才是湖南卫视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泉。《爸爸在哪儿》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应势而生的产物,用电视手段去倾听基层和关注基层,不断地去触碰留守儿童的心理,不断地用朴实的艺术手法去考量孩子的内心,他们心中的那份寄托和那份亲情该当如何,他们心中的爱想要怎样的一种表达。有时候看着孩子在山村天真的奔跑,我们的眼泪却再也控制不住的流淌,的确这档节目也时刻在触碰着观众的心灵。
亲情是一种感动,《爸爸在哪儿》用亲情照亮孩子的星空。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承欢膝下,也没有哪个父母愿离家远走,但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也为了给予这个家更多的生活帮助,父母只能远离家乡和子女,到外面的城市赚取供养家庭的费用。于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更多地转化为了思念,这份思念成为了亲情的连接。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亲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子女在与爸爸们的产生心理隔阂甚至心理障碍。面对思念成为一种无处安放的宣泄,通过《爸爸在哪儿》这个栏目,唤醒爸爸们,不要只是埋头打工,不只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去创造一个更加厚实的物质未来,而是要更多的从孩子的心理成长出发,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寄托,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有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童年。再忙再累,爸爸们一定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不要让那份对亲情的压抑成为孩子星空的阴霾,而要让亲情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
亲情大于山。湖南卫视《爸爸在哪儿》的系列记录,让我们看到父爱如山中有时也有过无奈,也同样展示了孩子心中对父母的依恋,亲情让人觉得如此的近却又是那么远。通过这档节目,以亲情为主线,呼唤那份“说不出的爱”,同样也在唤醒社会,多一份贴心的关心关注,让孩子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只有到处充满爱的阳光,才能照亮留守儿童的星空,拨正孩子心理成长的“航向”,从而照亮中国发展的未来。
小编结语:不管孩子有多大的错,只要用亲情很好的呵护,一定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