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发生纠纷 家长远离远观比较好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当孩子们发生纠纷的时候,各自的家长总是冲在孩子前面,以为自己的行为能保护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通常属于孩子们的纠纷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学会解决,这才是对的。如果家长介入,多数情况下会伤了孩子还把事情搞的越来越复杂。
一个博友留言,让我去看一下她朋友的博客,请我作出裁判。我去看了,是孩子之间的矛盾。整个事件叙述起来太长,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七岁男孩因争夺 一个玩伴而发生打斗,其中一个吃了亏。家长不服,告到学校,并且在网络上发帖,遂发展为家长之间的战斗。最后,事态虽然平复,但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很受伤。
我没有就事件本身作出评价,只是对他们提出了建议。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少介入。
首 先,家长介入的作用有限。家长的介入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因为偶尔一两次冲突的结果,并不能改变整个群体等级关系的 结构,等级关系是长期形成的,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外力很难去撬动它。不可能 父母介入一两次,就能够让群体成员重新排序,以前不受尊敬的突然就受尊敬了,这不可能。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一离开,情况还是照旧,甚至更糟,因为你搬父 母来镇压,对别的孩子是种示威,很可能让对立加深。
譬如,一个在班上总是受欺侮的孩子,并不能因为父母为他出一次气就把同学震慑 住,反而可能引来更恶劣的对待,因为这意味着“不顺服”,意味着对抗。但这对抗的力量却是临时性的,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一离开,孩子仍 然是弱势,甚至因为父母的介入加剧了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对立,反而让孩子更难处。
孩子在群体中处于什么等级,只能由他自己决定,旁人是帮不上忙的。有些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会被其他学生攻击,连近在身边的老师都保护不了自己的“宠儿”,更何况鞭长莫及的家长。
其次,矛盾既已产生,伤害也必然已经发生,家长如果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还要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其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人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会遇到人际关系上的问题,遇到了总要找原因,而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这是一种本能,往往连自己都不易察觉。
正因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眼光向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而且,由于眼光向外,我们的内心总是在关注别人,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了别人的态度之上,很容易成为别人情绪的受害者。
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因为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
孩 子遇到自己难于处理的事情,家长也不是不能介入,只是要有一种呵护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别人的孩子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 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点,左右为难。大家的关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就像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如果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清楚,让有错的一方公开道歉,恐怕最 后不是矛盾的解决,而是更多的矛盾被点燃,不可收拾。其实,即使当众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灯一关,很多事情自然就解决了。孩子们也是一样,说不定家长之间 还在纠缠不清时,孩子自己已经忘在脑后,和好如初了。
其实,在人群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自己内心安定,如果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不必 惧怕别人反对。如果自己对人友善而有趣,就不怕没有朋友,任何人的离去都不足为惧。有时候,哪怕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仍然会遭遇意外打击,这时候只能坦 然承受,等待阴霾过去。世界上大多数的矛盾都并非你死我活那样尖锐,很多时候,一方淡然处之,另一方自然无趣而退。
有些事情,家长实在不得不介入的,应该主要针对自己的孩子,而且主要在私下进行,在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和孩子充分沟通,和孩子达成共识,教给他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次有益的经验。
终归,孩子会长大,人生的每一步都得他自己去走,我们不可能代替他。所以,孩子的问题最好是让他自己解决。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