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社会可以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蓝天

社会可以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蓝天

在社会中,总是会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会积极的去面对。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也会有很多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这种心理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更加无法进行合理的处理。

原来女孩不久前母亲去世,悲痛的她患上精神抑郁症,更让她没想到的是,父亲再婚。女孩想以不回家来和父亲“对抗”。经颜德恒多次安慰、开导,父女终于和好如初。据了解,如今厦门类似这种帮助青少年度过心理难关的如“成长工作室”、“烦恼热线”有60多家。全市大部分中小学也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厦门一中等学校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积极在课余时间开展“校园心理剧”等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厦门市委多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确定建设中要办好“在全市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加强社区*人德育教育”等10件实事。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市委书记郑立中多次强调,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满腔热情地为*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厦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为*人撑起健康成长的蓝天。

心理健康教育:既帮助*人也引导教育者

关注孩子成长心理,是厦门加强*人思想道德建设一大特色。在积极完善*人心理引导机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的同时,厦门市也进一步加强家长对*人成长心理认知的引导。

在??街道湖滨四里社区,记者看到厦门市心理学会专家们在这里为居民进行孩子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家长们深刻地理解了细节对孩子个性发展差异的影响。比如孩子在家做作业不集中,也许正因母亲擦的香水过浓,脏乱家庭可能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等。

在一些社区居民家中,记者还看到一张由厦门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向全市家长发出的《倡议书》 把星期天献给自己的孩子 每周至少与孩子深入谈一次心,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动向,配合学校、社会共同做好*人的培养教育工作。

此外,厦门市还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一书,将对各校老师开展活动提供指导。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德育

今年“六一”儿童节,厦门举办首届“小市长”竞选活动。孩子们在舞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胆地批评自己看到的厦门城市里的不文明、不合理现象,提出改进设想。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们主动地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树立“建设厦门、爱护厦门”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在创新德育方式方法中,厦门市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自然地接受德育,喜爱上德育活动。

5月31日,“厦门少儿阳光网”正式开通,吸引了大量*人网迷。此外,“厦门市精神文明网”“厦门青年网”、“厦门青年志愿者网”等德育阵地,重要功效也不断发挥。厦门市150家经营网吧业主共同签署《厦门市网吧行业自律公约》,“严禁*人进入网吧”。

今年暑假期间厦门市文明办、教育局等部门开展了“百个夏令营、百场报告会、百件好事”的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的假期过得充实、健康、快乐。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纪念胜地等1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厦门青少年科技馆、航天测控站等30个科普基地也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孩子在快乐中受教育,在健康中快乐地成长。

“阳光工程”:给弱势青少年阳光和信心

在今年道德建设月中,厦门市文明办等单位把举办“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与*人结对活动作为重头戏之一。

这项活动源于1998年,青年干警石华发现辖区中有些孩子家庭背景较为特殊,或是父母被劳教,或是身处单亲家庭,甚至是弃婴或身患残疾。为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石华专门成立了以特殊家庭子女为主的“阳光小队”,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孩子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今,“阳光小队”已发展成一项扶助弱势青少年活动的“阳光工程”在全市推广,给弱势青少年带去阳光和信心,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扶助。

在厦门市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全社会关注*人健康成长蔚然成风。文安街道退休教师王宝珠长期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被社区的孩子们称为“知心奶奶”。13岁的小女孩小莉,父母离异。上初中的她在4个月内就逃学6次。王宝珠每天早上6点多就挂电话到小莉家“查岗”,督促她上学,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小莉深为感动,表示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