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家长喜欢“包办”孩子一生
与国外父母的自由式养育相比,中国的父母更像护犊的鹰,遮雨的树。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升学就业、婚姻大事,几乎都大包大揽,一手操办。正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中。但是,如此“费心”照顾下的孩子,真能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样独立成长吗?
最近,“中国式”成了一个流行词汇,继“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婚姻”后,“中国式父母”又引发人们新一轮争论。与国外父母的自由式养育相比,中国的父母更像护犊的鹰,遮雨的树。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升学就业、婚姻大事,几乎都大包大揽,一手操办。正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中。但是,如此“费心”照顾下的孩子,真能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样独立成长吗?
其实,很多孩子是因为从小被父母看管,潜意识中,很多人对父母的包办教育进行着扭曲的抗议:顶嘴、逃学、易怒、沉默、“啃老”、不结婚……很多家长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倾尽所能培养孩子,他们却并不领情?
其实,事事包办易引发孩子的叛逆情绪。当无力改变不满的现状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往往会选择用沉默回击来表达不满。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被动攻击”,常表现为对父母态度恶劣,离家出走,有暴力倾向等。
被包办还会让孩子产生幸福感缺失的心理。对工作、婚姻的不满,都是一种“自我”被压抑后的心理失衡,他们轻则会觉得自己不幸福,重则每天郁郁寡欢。
若是习惯了被安排一切,还容易导致子女过度依赖的心理。多表现为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这是一种抵抗无效后的妥协。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这类人很容易会被困难压倒。不善独自解决问题的他们,往往会选择极端不理性的方式回避问题。那么,事事包办的父母们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总假设“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选择”。“父母说的你要听”、“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些话常被父母当作口头禅挂在嘴边。但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经历成长的呢?其实,人生的很多选择没有根本的对与错,有得也会有失。当别人替我们做了选择,出问题时,我们会后悔听从了他人。可当自己做错选择时,虽然会惋惜,却较少埋怨自己。正因如此,包办父母可能成为子女心里的“罪人”。
“君臣、父子”的文化烙印根深蒂固。儿子一定要听老子的,辈分低的一定要听辈分高的。在中国,儿女对长辈的所作所为提出不同观点,很容易被视为不敬。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就得听老子的”,没有道理可讲。
对子女的保护,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子女能过得更好,起码少受点自己曾遭过的罪。“包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和对社会环境放大了的不信任感。
所以,家长们不妨放开手,只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搀扶者,以防过度控制使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我可以做子女的明灯,但绝不是带路人。当下一代面临选择时,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重视他们的想法。当他们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家长应培养他们做决定的能力,学会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提供自己的经验给子女参考。这样他们才会变得有主见,并具备独立面对困境的能力。
人的一生是在许多选择中度过的。与来访者讨论何为更优的选择,以及教他们学会更优的选择能力是咨询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实,父母更应当成为培养孩子做“会选择”的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中国的很多父母常把物质的满足等同于幸福,这其实是个原则错误。物质是一个外部概念,幸福则是一种内心体验。
在我接触到的家庭里,幸福的孩子往往成长于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请从现在开始加强与配偶、孩子及上一辈的沟通和关爱,来营造良好地家庭氛围,这比塑造一个物质满溢的环境对孩子心灵的成长更为重要。只有从小体验到和谐家庭环境的孩子,才有力量面对挫折,才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样的下一代才可能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人。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