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孩子间的友谊扣上早恋的帽子
把小学生之间的一些情感表现认定为“早恋”,本身就是一种成人视角,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成人专制的表现。国庆长假期间看到一则新闻,吓了一大跳:一项调查显示,两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早恋,11岁都已经“恋爱3年”了。
小学生“早恋”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多至“两成”的小学生自承“早恋”,仿佛已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免使人心惊。再通读这个调查报道,才明白这或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我甚至怀疑,小学生“早恋”已有成为猎奇题材的嫌疑。
这则调查报道“随机采访”的不过是武汉三镇的80名学生,地域狭窄自不必说,样本更少得可怜,则“两成”云云,实难称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作者根据这极小规模的调查,还总结出小学生所谓“恋爱准则”,比如外貌第一、性格第二、成绩第三。如此一来,则小学生“早恋”俨然是既成事实,且有“恋爱原则”为“指导”。然而,调查到的小学生“早恋”的基本情形,与前几年并无不同。不能说类似调查毫无价值,我所反感的乃是它完全从成年人的眼光出发,以及重弹把小学生“早恋”当成事实的老调。
对小学生“早恋”这一说法,我一向表示怀疑,新近也看到社会学专家认为“早恋”是个伪命题。把小学生之间的一些情感表现认定为“早恋”,本身就是一种成人视角,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成人专制的表现。我甚至认为,早恋这一“术语”,是史上最可怕的恶谥之一。难道仅仅因为他们传递过纸条,或是爱在一起玩,就是早恋了吗?难道仅仅因为男生间或女生间有些亲昵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他们是同性恋了吗?动辄扣上“早恋”的帽子,不能使“早恋”消失,相反会使小孩间的正常交往发生异动,并可能导致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异性之间发生好感,乃是最普通也最普遍不过的人性。现在的小孩在生理上都比较早熟,又受种种催熟文化的影响,那么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提前也就不难理解。
尊重而不是粗暴干涉或放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乃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情感观念的前提。而现今,于*人“早恋”之事,学校或家长却每每趋于两个极端,要么太不当一回事,要么又太当一回事。
太不当一回事的,大约是信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于是有小学生“情书满天飞”而教师却不闻不问,于是有11岁的小学生已“恋爱3年”的奇闻,甚至有家长施以援手,以“增进”孩子与异性同学之间的感情。太当一回事的,则把*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作成年人之间的恋爱举动,不免草木皆兵,必严加禁止才能心安。广西合浦县曾有一位男家长,听到老师反映上中学的女儿“与男生接触过多”,便认定“早恋”无疑,导致女儿以跳楼自杀来自证清白。还有的学校为限制“早恋”,规定男女生之间要保持44厘米以上距离,据说这还是所谓专家的研究心得。依我看,44厘米还不够,要彻底,最好地开历史的倒车,走男女分校的老路。但即使实行最彻底的“坚壁清野主义”,就能消灭异性间的倾慕与交往吗?
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从小学开始并不算早。但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教育,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关心,而一旦发生了所谓早恋,却又不知所措。有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发生“早恋”,因为家庭的不完整,易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残缺。但即使是双亲家庭,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经常被忽视。而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趁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