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在人前给孩子留面子
中国古话说“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一个“教”字,透着股封建思想余孽的味道。在我看来,这个“教”现已经严重地不合时宜了,现在强调的是平等,男女平等自不必说,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讲究与大人的平等。恰当的说法应该变“教”为“沟通”。
日常生活中,人前教子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当孩子犯了错,哪怕是大庭广众之下,轻则被大声呵斥,重则被拳脚相加。这些父母,多半是出于为孩子好的心,认为当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更能增强教育效果;有的是碍于面子、担心周围人说自己溺爱孩子;有的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人前教子,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对其自信心的打击,意味着对周围人宣称,“这个孩子不行”,这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更破坏了他对自己名誉感的维护心、造成“破罐子破摔“的趋向,对其性格、心理及将来的成长等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每当遇到家长暴力行为时,我总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在这里,我无意责怪我的母亲,她的暴躁和不恰当的方式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没有方法的。小时候经历这件事的好处是,会让现在做MM的我不时地提醒自己,要理智地面对小人的各种问题,要更为关注其心理成长。当时的我大概4、5岁吧,虽是小姑娘,可已有了爱美之心。那是个炎炎夏日,我和MM一起出门,MM为我梳了2个小辫子,现在想起来,我似乎都能感觉到当时的兴奋,估计是第一次留这么长的头发吧,走起路来,小辫随着步伐一颤一颤的,美极了。
后来不知怎的,我大概是发现了MM的失误,觉着左右两个小辫子,怎么梳得一高一低呀?这多不好看(现在想来,或许就是破坏了小孩整体的认知美感)。于是要求MM重新梳理。MM拒绝了,我不肯,继续磨。MM坚持己见,不肯重梳,来来回回几次,最终把MM磨急了,暴躁脾气上来,索性把我的两个小辫拆开一个,让我一半头发散着,一半头发扎着,走在路上……当时的我除了哭,心里一定深深地打下了烙印,后来看历史片文革时的阴阳头游行,总能想到这段儿。MM这做法何止是人前教子,简直是当众羞辱啊。
不知是自己童年不愉快的经历使然,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做了母亲的我,对孩子尽量保持着尊重:尊重他的独立意愿和个性,尊重他的想法和思考,尊重他的喜好和发展。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个头保持一致;周末去爬山,当他不想坐BB的车返程时,陪他坐公交;睡前故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总让他决定讲几个;画画时,任其想象、天马行空而不做过多干预……我想,一个从小累积了选择经验的孩子,将来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应该是驾轻就熟的。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分不清是非对错,需要父母的指点。但教子不是当众训子,可以平心静气地沟通,去命令性的语言,多合作性的口吻,比如:“如果你这样做,BBMM会很高兴……”,“你长大了,这件事对你来说根本不成问题”……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大方向,启发其创造选择恰当的方法,而不是事必躬亲,给孩子设定条条框框。在与孩子矛盾处理方面,多做事前预防、事后分析工作。比如去超市购物,为防止孩子乱要东西,可以提前约定购买1样或2样,并让其自己做主选择,经过仔细地甄别挑选,使孩子既体验了自己购物的乐趣,又会对最终买下的物品倍感珍惜。如果买错了,还能积累下次购物的经验。
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说白了,就是提醒家长,对孩子该留的面子的时候,一定要留。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