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别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别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近日网上有个《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急自杀》的视频,点击率颇高。心理学专家认为,拿孩子当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当梦想破裂时,很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1、给梦想找替身是“代偿心理”

视频新闻:河北有位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成为山村骄傲;后又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回家务农,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父叹气说“以后怎么出去见人?”服安眠药自杀,现正在医院抢救。

如此个案,我们周围是不是比比皆是呢?

个案1:有位出生钢琴世家的先生,曾希望自己像先辈那样成绩辉煌,但却只成了一般的钢琴演奏家;他遂把名扬天下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儿子艺术院校毕业后,却进了广告公司,他一再劝儿子回归,但儿子不听,他夜夜难眠,被诊断为伴随焦虑的“抑郁症”。

个案2:有位母亲,小时家贫,与自己喜欢的音乐无缘。她决心将女儿培养成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课余,她带着女儿四处去学琴、学声乐。现在,她的才上初二的女儿得了怪病,一逢考试就哮喘,眼皮肌肉还不停地抽动。

父母让孩子为自己圆梦,这是一种“代偿心理”。

心理学中的“代偿机制”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而不得时,就不再去追求了,而是试图“重新”设定一个对象来追求,而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如,视频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光宗耀祖;个案1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成为著名的演奏大师;个案2中的母亲让女儿替自己去圆音乐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