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中学生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中学生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孩子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些长期严重厌学的中学生向父母系统陈述了自己的厌学、弃学的全部思想观点,其思想之深刻、系统,让家长深示欣慰。自己孩子果然与众不同,虽然是功课学习不好,然而孩子的思维是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有天赋的。可能确实是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合理,妨碍了我孩子天赋的发挥。可能我的孩子一旦离开学校,到了社会上说不定真的会取得如何如何地成功……。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是谁有文化、谁就具备有价值的知识、谁有先进的技术等作为思维的内容和起点,谁就会有高水平的和更有价值的创新、创造。不具备有价值知识作为思维加工的内容的创新思维,一般不会有任何意义。世界上没有脱离知识的凭空创新思维。

为了能够说清楚这些深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简要介绍一下人类思维的两个原理:

一、人类的思维过程是检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例如有人出一道题:树上有5只鸟,被枪打掉一只,现在树上还剩几只?

人的大脑一遇到问题就迅速向大脑中检索知识,以便回答问题。于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立刻想到在班级老师刚带领大家练习过:5-1=4。于是,他迅速得意地回答等于4。

另一名学生也想到过“5-1=4”的知识;但是,他又向前检索了一下,检索到了看见有人用气枪打鸟的经验知识,那是一种所有的鸟都吓飞了的场面……于是,他选了后一个经验知识,回答说:“等于0”。

这两名学生的回答说明什么?说明第一名儿童比第二名儿童少检索到一个可用的知识。说明人类思维水平高低,是否创新,关键取决于他们在思维一个问题时是否投入较多精力,能够检索到别人没检索到的知识内容和组合。鲁班发明锯,就是在长期检索不到如何把具备金属、刃和伐木功能的斧子改进成更容易伐木的形状的知识。当草叶割破手指时,草叶形状启发他想到了把斧子改造成草叶边缘结构的形状,即是锯。

在面对为什么不读书,为什么要离校弃学的问题上,厌学学生比任何人对这个问题的理由的检索时间都更久,投放精力也更多,所以更容易检索到巧妙表达厌学、弃学思想的知识组合方式。这些不说明他们到了另一个领域仍然能够一定表现出别人没有的某种创新天赋。创新天赋不能离开知识这个关键的条件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