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孩子对医院有恐惧感怎么办

孩子对医院有恐惧感怎么办

如今正是秋季,气温变化总是很大,正是感冒的高发时期,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可是,大部分孩子还没检查就已经哇哇大哭。有的被强行打针后哭得脸红耳赤,甚至发生呕吐、憋气。尤其是8个月至4岁的幼儿,因为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比其他年龄段孩子更易表现出紧张和恐惧。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减轻孩子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呢?

名词解释: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而对于孩子,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害怕医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医生那张严肃的脸,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针筒的恐惧感,来自父母在无意中曾经对孩子的“吓唬”。孩子一旦产生了恐惧心理,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的康复,严重者甚至加重孩子的病情。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地为减少孩子的恐惧心理而努力。

带孩子看病家长要先做好心理功课

要让孩子了解看病的过程。多数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害怕,带孩子看病前尽量避免和孩子谈论看病的任何情景,然后突然把孩子带到一个他们完全不了解的陌生环境中。

看病时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到医院诊室后,面对孩子的哭闹视若无睹,有的甚至会责骂孩子。其实孩子也需要充分尊重,希望被关注来解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时的家长就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安慰孩子,或者再通过拥抱等,让她获得安全感。

不要欺骗孩子“打针不疼”。带孩子就诊时不少家长喜欢欺骗孩子。比如明明要打针,嘴里却说:“不打针,我们不打针”,结果却把孩子一把按住,让孩子扎针。或者对孩子说:“打针不疼,打针不疼。”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孩子对家长、医生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奋力挣扎,有的还会由于哭叫过度出现憋气,呕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如实告诉孩子要如何治疗,而且态度坚决。孩子尽管一开始有些哭闹,但他们发现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会逐渐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