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学校的“个性”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校的“个性”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现代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成为了受教育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而近期,在学校教育中却频频报道出一例例的“另类教育”,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大家不禁在思考,这些“另类”做法,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问题?又会给社会带来如何的启示?

西安某小学给品德、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戴上了绿领巾,以此与加入少先队的红领巾学生区别,并称此举为激励机制;广州某小学对13名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希望通过测试对这群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的差生进行特殊管理,成绩不纳入平均分计算。

中国是个体制大国,自古孔子倡导礼节,即是原始阶级意识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虽然经过五千年的蜕变,但对于人的分类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而如今,这种区分观念也要在小学教育中有所体现?虽然每个学校的教育观念各有不同,但最起码的平等教育却应该是大前提。学校出于对教育效果和教学评估,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等级、排优差,以此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确实有些贻笑大方。有些家长甚至觉得如此对待学生,是对人性的一种歧视。

专家说,人的发展分为八阶段,其中7岁到12岁,需要面对学业上的心理危机,如果得到良好发展,会成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但一旦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良好发展,则有可能发展发自卑性格、缺乏能力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好处在这一心理周期,这时如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因为表现欠佳而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可能不仅仅只是得到“激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