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与"艾"零距离接触

与"艾"零距离接触

预防艾滋病的话题也已然从社会逐渐延伸到校园,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当年闻“艾”色变的青年群体,高校学子也成了防艾宣传的生力军,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只要跨出那一步,用爱关怀艾滋病患者,那么“艾”与被爱,仅仅是咫尺之距。

“给我个拥抱好吗?”

“艾滋病”3个字多少会让人惊慌失色,在大学校园里更甚。如果你遇到一位微笑着问你“假如我是艾滋患者,你能给我个拥抱么”的大学生,是抱还是不抱?

11月的午后,华政的校园里已有些微凉,“艾心滋路”协会的10名志愿者们带着横幅、宣传单和签字笔,开始了艾滋反歧视的宣传。

当10名身着队服的协会成员把这次活动向过往路人介绍时,很多人的眼中都透出惊奇,惊奇之后是理解,然后在横幅上签名。这次的活动主要是向路人和学 生发传单,告诉他们艾滋病传染的途径,并进一步强调,简单的握手拥抱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当被问及“假如我是艾滋患者,你能给我个拥抱么”时,一句坚定的 “当然可以”和一个紧紧的拥抱,都给了队员们莫大的感动。“这个拥抱更是一种对艾滋群体的包容与理解,如果社会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世界将多么的友善与安 静。”付明说道。

历时3个小时的活动,艾协的成员们慢慢从刚开始的不适应转变为主动和热情。“有一位阿姨,就在她抱过我离开了一会后,突然又走到我身边,指着宣传单 对我说道,‘同学,你们是搞得这个活动啊!来来来,咱们再拥抱一下,支持你们的活动!’我当时有点惊讶,但更多的是感动,感谢阿姨的支持,感谢阿姨对艾滋 病患者的关心!”肖丽华说道。肖卉宁也告诉记者:“有的人得上艾滋是情非得已,我们不能以一种既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整个活动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在横幅上留下姓名的有来自松江七校的学生,也有普通市民;有已经开始工作的青年人,也有退休老人,更有跚跚学步小孩。宣传单印制了一批又一批。渐渐横幅上已经没有空余之处了,接下来的行人便把名字签在了志愿者的白色tshirt上。

“他们在头脑中向社会宣战,而我们却一无所知;他们在控诉我们,却不告诉我们。”陈菲蓉在活动小结中写道。如今,对艾滋病人歧视的问题处于风口浪 尖。当听到一个艾滋病儿童语出惊人说“歧视我就传染你”时,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对艾滋病人抱有歧视心理是一种伪高尚和真卑鄙。我们作为大学生到底能做多 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消除那些歧视。无论是艾滋病人还是其他人,如果没有了歧视,各自的生活也就更宽敞,充斥着阳光。”

“给我一个拥抱,世界会更美好”。也许这只是一个空头口号,也许当人们真的接触了这个群体时,并不会像现在那样毫不迟疑。但是只要了解了,知道了,关注了,甚至是固有思想被动摇哪怕一丁点,这群孩子们的努力也就有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