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孩子认错的心理
很多时候,即便是在“案发现场”,指着那被翻得乱七八糟、零落满地的CD光盘,你问孩子:“这是谁干的?”你可以听到的答案从“这是小狗干的!”到“这是外星人干的!”或者“它就是那样的!”,你几乎很难听到他承认:“这是我干的!”四五岁的孩子不愿意爽快地承认自己犯的那些小过失,同时还能帮自己编造出各种理由和借口。面对这些小谎言和狡辩,很多父母都是难以容忍的,甚至还会给孩子扣上一些“帽子”--不诚实、不坦荡、爱说谎!
其实,如果面对这种情形的时候父母们不必太过紧张,不要觉得自己养了一个爱说谎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可能本能地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的。”发展心理学家Thomas Lickona博士告诉我们,能够懂得规则以及违背规则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在这个阶段正在进行和完成的一个生长发育“作业”。不过,这种“不承认”“辩解”“推脱”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是一个好的信号:它说明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甚至是犯了错误。所以,在“认错”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要更加耐心一些, Licknoa博士说:“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注、理解和指导之下,才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更真诚和善良。”
这里有一些当孩子为批评“推卸责任”时的秘密心理。希望能使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并且帮助他们。
秘密心理之一:“如果我承认了,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的!所以我可不能说是我!”
他害怕的不只是来自你口中的责备或手下的惩罚,而是你的愤怒、你的不满,你对他--你的孩子的失望的情绪,让孩子真正心生胆怯。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以为这些小家伙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或者“一顿臭骂”而不惜撒谎耍赖,做了错事不敢承认。事实上,真正让他们感觉受伤或者内疚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是爸爸妈妈的难过。可我们也的确不能高估了这些孩子,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责任、矢口否认来换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难过。
这时,爸爸妈妈应该:
保持冷静。哪怕他把你从西班牙带回来的昂贵的披肩用作了蝙蝠侠的斗篷!心里默数10个数之后,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听你说说。”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儿童发展学家Karen DeBord博士建议父母:“不要上来就责难孩子,心平气和地、真诚地给他一些时间想想,也许孩子就会放松些,愿意跟你说刚才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给他安全感和不变的信任。吞吞吐吐的孩子希望首先能得到你的原谅--因为他实际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告诉他:“如果你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也许我会有一点点生气,但是,我会更高兴你能诚实地告诉我一切。”
秘密心理之二:“我不想说‘对不起’!……只要我不承认是我干的就不用说了。”
“对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会说、就懂得说、就明白为什么要说的。道歉也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学习。我们大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是他们还不能够正确地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它叫做“自尊心”,什么场合它就变成了“固执”和“无礼”。教会孩子那些不伤害别人,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做人之道。
这时,爸爸妈妈应该:
告诉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告诉他,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使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让他试着体会“换位-同情”的道理。
等待他说出真诚的道歉。让孩子明白,能说出真诚的“对不起”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是同样困难的。当孩子学会了诚心诚意地道歉时,他也就不会去推卸自己的责任了。不过,一定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所有的一切是要让孩子最终明白,只有自己真心地感到抱歉了,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秘密心理之三:“我说那不是我干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时应该怎么办!”
孩子看来,推卸责任,很多时候是躲避麻烦最简单的方法!但事实上,他也许并不希望就此“灰溜溜”地“逃走”。
勇于承当和“善后处理”,孩子还需要父母的一点帮助和用心。他知道自己做错了,给他修正、挽回或补救的机会,同时还能保留一些面子。
这时,爸爸妈妈应该:
给孩子一个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你说那个做错事在墙上乱画的人应该想些什么办法来弥补他的过错呢?”你主动提出进入“弥补”的程序了,也就暗示了你虽然不满意但你愿意接受他的认错和补救,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来响应的--“我想那个小孩已经答应了一会儿就用刷子把它们刷干净!”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