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

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

婴幼儿的划分,现在有很多种,但是一般来讲1岁以前都叫婴幼儿,或者叫乳儿,2-3岁孩子叫幼儿,4-6岁孩子叫学前儿童。
关于怎么认识婴幼儿心理变化,我想讲讲自己三个体会。
1. 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不可以拿很教条、很封闭的观念去套用,这是我们认识婴幼儿心理的一个基础。既要看到婴幼儿心理的这种共性,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个性、复杂多样性,这也是《斯波克教子宝典》的作者斯波克老先生经常强调的。
2. 孩子的成长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
孩子的成长发展,无论生理也好,心理也好,都是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他会的东西不一样,妈妈们对此都会有体会。比如说最简单的婴儿期“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等等,都有一套规律,想把这套规律打破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孩子发展又有不平衡性。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月龄,某一个年龄段,他的发展成长会非常快,过一段时间好像孩子又没有什么进步、没有什么发展了。或者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运动能力会比语言能力更强,会有不平衡性,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在看待孩子或引导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拔苗助长,要避免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是望子成龙,不管时代怎么样变化,我们与上一代有多少区别,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观念,至今有增无减。而且这个时代有些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很明显的,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拔苗助长。
3.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该是内因跟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结果。一本书中提到,不同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可能会遗传父母身上一些特质,也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
国际上有一种分类,把人分成四种类型,根据行为模式,还有性格特点,按一个纬度划分出来DISC四种模式,爸爸有四种模式,妈妈也有四种模式,孩子也有四种模式,他们一家三口之间又会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类型的妈妈组合不同类型的爸爸,然后有一个不同类型的孩子。这中间的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千变万化,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期望说,我在孩子身上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就一定能收到跟别人同样的效果,那是不一定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较好带,比较听话,父母对他的培养教育比较容易看到效果。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有个性,比较有自己的主见,父母教育起来可能比较费力。这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婴幼儿学习有哪些注意事项?

1. 婴幼儿学习的误区
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我在一个面向0到6岁婴幼儿父母的网站做咨询的时候,遇到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家长提出的问题让我特别吃惊,其中一个题目是“我的宝宝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宝宝不爱学习怎么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想,问题里提到的宝宝应该是上了学的,至少是学前的孩子。但是再去仔细看问题内容的时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个宝宝是三个月,“孩子不爱学习”的那个宝宝是九个月。
什么表现呢?三个月的那个宝宝,他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在他的床头挂了一个音乐动铃,转起来可能有音乐很好听,刚开始孩子很兴奋,手舞足蹈,三个月之后每次再让宝宝看的时候,宝宝要么眼睛看别处,要么不耐烦,不高兴,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关于那个九个月的宝宝,从六个月开始家长就教宝宝认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爱学习了。我不知道他认字是什么方式,也许用图片,用卡片,到九个月宝宝不爱认字了,就哭闹。
其实,这两个妈妈都没有了解婴幼儿学习的特点,什么是婴幼儿学习的内容,他们不太清楚。她们好像认为孩子认字就应该是越早越好,认为认字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的学习跟大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就语言学习来讲,大人要学会一门语言的话,我们可能要看语法书,要背单词,要背句型。孩子学语言完全是浸泡式学习,把整个全身感官融入到周围生活当中去听、去看、去模仿,去开口说,也不怕说错,这样就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学会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
2.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而不是用头脑思维的学习,而且他更多是用直觉把握的能力去学。就像是《童年秘密》里面讲的,孩子是用吸收性心智学习周围的世界。
我们了解孩子这个学习特点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保持合适心态去引导孩子学习。而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或者系统的那种学术学习之前,就让他先对学习产生误解,或者厌倦了学习。
现在这种例子也还是挺多的,很多幼儿园里会把小学课程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幼儿的教育小学化,也是挺严重的一个问题。造成很多孩子对学习有误解,好像只有坐在那儿,拿着书本念书、认字、背东西那才是学习。
在《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他更多的是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这个角度出发,去谈学习方式,他认为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依恋,或者对父母的模仿来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三、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1. 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
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也先从《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感觉在翻译这本书过程中有一个感觉,斯波克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好像不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在美国生活了90多年,他很多教育观点跟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真正的教育智慧、人生智慧全人类都是相通的。
比如说《论语》,或是以《论语》为基础后来编出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其中的很多教子理念实际上在斯波克的这本书当中也有特别明显的体现。他在书中讲到很多关于家庭当中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处理祖父母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如何让更受别人欢迎,怎么跟老师交往,一步步从家庭当中推到社会当中。我觉得整个观念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真的是相通的。
斯波克很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书的第一章从分享开始讲起,教孩子怎么样分享,不是形式上把我的东西给你,而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互相尊重和爱的感情。基于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分享,而不是出于礼貌也好,出于别人的要求也好,一起玩或是怎么样。斯波克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夫妻之间爱和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营养,最好的一种教育。他的这本书实际上告诉我们亲情、友情、爱情是早期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这与社会上早期教育当中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反而轻视了孩子的个性、兴趣、人格的培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我们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这本书里面还专门用一个章节讲了“婚姻美满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2.早期教育不要做无根教育
现在早期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没有根的教育,是希望比别人认更多的字,会说更多的外语,有更多的艺术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要超越别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都是误导。
父母总以为如果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事,就能上更好的学校,将来有更好的工作,他以为这条路走下去都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但是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意味着有了高学历,高收入,名利双收情况下就会幸福。基本的人格培养,让孩子怎么样在失败当中、在逆境当中也能不放弃、坚持到底,还能让自己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这种能力真的是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而我们学校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在培养以少数精英的成功,而葬送大部分学生以他们失败为代价。
因为家长本身处在竞争激烈环境当中,本身就有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焦虑,他生活在现实当中看到弱肉强食,或者就要凭实力说话,会把这种焦虑无心当中投射到孩子身上去,担心孩子在竞争当中落后。所以他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表面上的成功,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外在的东西并不一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安定和内心的富足。
3.平衡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
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要平衡,而且应该以孩子个性、心理和人格教育为基础,这是人生能否幸福的基础根基,在此基础才有认知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当然,苛求和放纵肯定都不是好的教育,爱和自由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度是一门学问。自由不是意味着说放手不管,自由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尊重他的兴趣和他的能力的基础。
最近看了一本书,作者讲自己提倡的是宠爱教育。他认为让孩子不舒服的那些规则一定是错误的规则,我觉得这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了。无论是跟孩子、跟家里人、亲人的交往,还是跟学校老师、同学交往,这个家长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我觉得这不太对。
一个人是不是自由的,不是说这个人真的随心所欲,而是应该知道自己的底线和责任在哪里,他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这才是自由的最终含义,否则,就真成了放纵。
4. 早期教育应更多体现在对孩子人格培养上
早期教育更多体现在孩子人格培养上,而不是认知、技能、知识的灌输上。即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中,也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真正关注从孩子内心当中生长出来的兴趣,而不是说把父母的兴趣,父母没有实现的爱好强加到孩子头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