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告诉大学生,你们其实不普通

告诉大学生,你们其实不普通

现在社会上把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得很高,不就说明你们不普通吗?否则为什么社会不去关心那些中学毕业,技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的困难呢?至少社会没有把他们的问题与你们的问题相提并论吧?

这里隐含的,就是你们不普通。

在显意识上,也许大家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可是潜意识中,人们基本都在追求不普通的感觉。

我们为什么会羡慕那些“成功人士”?我们为什么愿意被别人称为“精英”?都是想让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普通”。

尽管大家现在为找工作发愁,现在觉得很普通,那是因为清华集中了一批最能干的人,结果大家都觉得自己灰头土脸的。我们那时候也是这样。但是出了清华感觉就不一样了。很快你们会觉得自己不普通。走上社会之后,稍稍有点成绩,或者有点大的成绩,别人就会吹捧你,你是精英啊,你了不起,你是“白骨精”。你的腰板就直了,脑袋就冲到天上去了。

等到大家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开上了奔驰宝马,住上了别墅,潇洒地与各路“精英”同场竞技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大家就更会觉得自己不普通了。甚至可能自我膨胀到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胁迫他人,去与客观规律对抗。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当然也许到那个时候大家还是认为自己很“普通”。可是那个时候大家心中的“普通”,与我现在讲的恐怕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

你们在座的都是所谓“80”后的。我们60年代的人总是看不上你们,是吧?好像是去年还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打嘴架。其实就是因为大家都没把自己当普通人看。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用出生年代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证明自己的不“普通”。

60年代的人们指责你们没有理想,不负责任,看你们就不顺眼,对吧?我一个同事就曾经找我抱怨说:“谢总,你不知道现在这帮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可难带了。”因为我的本职工作已经不面对这层员工了,所以我确实也不太了解具体情况。

不过当时我就说:“你闭嘴。你凭什么这么说啊?这些80后的孩子难道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他们不是这个社会熏陶出来的吗?谁把这个社会搞成这个样子的?还不是我们这些人吗?也包括那些50年代甚至是更早的人干的。如果这些孩子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不争气,首先该骂的也不是他们呀。”我的同事听了,觉得我说的确实有道理。

前几年“超女”搞得挺热闹,但是招致很多人反感,矛头直指你们这代人。因为在台上又蹦又跳的都是你们的同龄人。可是背后是谁策划的呢?是60年代的人策划的,我听说还有咱们清华的校友。

所以我觉得5、60年代的人没有任何资格来蔑视你们。那无非是为了显示他们的“高贵”而已。

那反过来,你们也别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觉得你们是这个信息时代长大的人,好多你们懂的事情,我们根本不懂;觉得自己比前辈有主见,有个性。其实每一代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都有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是如果我们去认真看看,每一代人中,别说年轻的时候,即使到了成年,乃至是老年阶段,真正在大事上有主见的都是极少数。大多数所谓有“主见”的人,不过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标新立异,或者是赶着潮流甚至是在拾人牙慧,还以为自己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呢。

你们这代人干的那些花花事,只要有条件的我们全干过。比如前些年吵吵得很厉害的中学生谈恋爱问题,其实我们那时候就有。只不过家长不知道而已。

不止我们那时候,比我们更早就有了。我的一个男同事应该是40年代生的,也是咱们清华的校友,文革前本科毕业。前些年,他儿子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他儿子很得意地对他说:“爸,我这辈子会样样都比你强的。”结果他告诉他儿子:“儿子,有一样你已经没戏了。你到现在恋爱都没谈过,可是我在中学就有女朋友了。”孩子一听就去问***是真是假。***说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你爸呢,无法证实。

那个年代的早恋,当然比现在收敛许多。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大人们的举止也比较严谨,我们自然不敢太放肆。反过来,今天你们的开放,难道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长辈们的“率先垂范”吗?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年轻一代的放纵,常常源于成年人的堕落。这是大的因果关系。

在这场两代人之间的互相指责中,双方都作了一个错误的基本假设,那就是人性在2、30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有点太自以为是了。

人性别说在几十年中,就是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也没有本质的变化。否则我们现在何必还去读《论语》?《三国演义》中的忠义奸诈与《红楼梦》中的悲欢离合何以还能打动我们的心?西方的“文艺复兴”何以被称为是“回归古希腊传统”?在当年的红卫兵运动和这些年不断的出国潮之间,我们难道看不出有着同样的人性盲从的影子吗?变化的是比较表层的内容,是我们的穿戴,我们的出行方式等等。不变的,是人性中的高尚与无耻,坦荡与狭隘,公德与私欲等本质内容。60年代的人中有舍己为人的,也有腐化堕落的;你们这代人中,同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也有醉生梦死的。未来更年轻的一代代的人依然会是这样。因此,我不赞成厚今薄古,亦反对厚古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