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会吃醋爸妈太亲密
爹妈太“亲密”宝宝也吃醋
网友情情记得在宝宝小的时候,自己跟老公挨得紧一点都不行,孩子总是要过来插在中间,因为他觉得妈妈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情情的宝宝是典型的“恋母”。也有“恋父”的孩子,阿华的宝宝每次见到爸爸拥抱妈妈,就一定会把妈妈拨开,也让爸爸抱抱她。爸爸妈妈亲密“过了头”,有时宝贝也会吃醋哦。
听听爹妈怎么说
传统派:孩子面前应该不一样
很多中国的夫妻在孩子面前都相当拘谨,不用说“亲亲”了,就连一般的表示亲密都很犹豫。被问到这个话题,当公务员的小董说:“一般来讲我和老公不会在孩子面前有什么的,也许我们是属于比较拘谨的那种,觉得在孩子面前要行事有别。”做小学老师的小杨也觉得在孩子面前应该尽量忌讳和另一半“亲密接触”,在她看来,孩子一天比一天大了,对于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早熟可不怎么好呢”。
现代派:让孩子知道我们相爱
被问到这个问题,在外企工作的小芳似乎早有思考了:“我和老公拥抱或亲吻不太会背着孩子,我觉得只要不是非常亲密的行为都是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相爱,难道这样不好吗?”亲亲抱抱在小芳和老公之间是家常便饭,不过小芳说:“更多的时候,老公左边抱着我,右边抱着儿子,拍着我们两个,让我们觉得很满足。”搞美术设计的阿Joe也是“亲亲”问题的支持者,他觉得,现在的电视电影里面亲热的镜头多了,大街小巷里亲密的场景也比比皆是,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你在孩子面前拘谨了,说不定孩子还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问题呢?阿Joe觉得,让孩子看见一些父母亲密点的行为,可以增加孩子的家庭幸福感。
专家这样建议
适度亲热应鼓励
面对父母举止亲热时,宝宝们的反应不尽相同,有时候,即使父母是相对“开明”的,孩子也会从中作梗。把爸爸推开或是把妈妈拨开都算吃醋的温和派,更厉害的小孩子干脆非常的生气,甚至会哭闹不止。幼儿性心理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萍教授也认为,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度地表现亲密是可以的,但是也要注意分寸。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反之,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在宝宝面前的亲情表露,正是你们在宝宝面前亲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使得孩子觉得广博的爱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标志,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宝宝,他们会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和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这种“教育”本身也正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孩子吃醋是不习惯
对于爸爸妈妈的亲密行为,孩子为什么会“吃醋”呢?胡萍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相对于成长后期来说,孩子在幼儿时期更加渴望父母的关爱。敏感的、独占欲强的孩子,就会对于父母的亲密行为排斥。而父母在孩子面前越躲避这种行为,就会越加强孩子的排斥。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不习惯父母以这样的方式与他生活在一起,因为他自感有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让他本能地感到抗拒。
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在“亲亲”的时候也带上孩子,这不仅指亲吻这些行为,包括父母经常带孩子三个人一起做一些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比如打打扑克牌、一起运动之类的,就会让孩子习惯这种亲密关系,当看到爸爸妈妈亲亲的时候就不觉得抗拒和害怕了,反而让他感觉到大家在一起的一种单纯的亲密无间。
不要超越亲密的底线
不过,任何问题都要适度。在孩子面前太放纵了也不行。除了简单的亲亲抱抱、甜蜜的话语以外,还有很多只属于夫妻二人的更深层次的私密举动,是应该严格避开孩子的。
因为成长中的孩子还非常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他们往往是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来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
特别是当孩子处在性萌动时期,心理上已萌发了怀春的幼芽。他们对异性产生一种越来越浓厚的好感和好奇心。
如果父母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过分亲密的行为,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羞愧和憎恨的心理,对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