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幼儿的嫉妒心理要怎么消除

幼儿的嫉妒心理要怎么消除

(一) 消除幼儿的嫉妒心理

别看幼儿都是(4--6)岁的孩子,心思可不比成人简单。他们竞争中暗暗滋生一种名为嫉妒的消极心理,转而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嫉恨。老师表扬了一个好的孩子,而另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赞扬,可孩子他们就会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因自己没有得到表扬而不高兴,压抑久了,这种"不高兴"便转移到别一个幼儿身上变成嫉恨。有的孩子为了攻击对方,会在老师面前抵毁他,打小报告,甚至扬言和他有仇,为他的失败而幸灾乐祸等等。

嫉妒是表现在幼儿身上的一种十分典型的毛病,它强烈地影响到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快乐 ,影响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应力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给他们纯粹、烂漫的童心。作为保教工作的我们地教育活动中,先让孩子了解竞争是必然的,大家都要踊跃地竞争 ,争做最好的。其次让孩子知道竞争终归是在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师可在组织活动时或比赛时加以灌输。如:幼儿要相互合作、帮助,为彼此取得的进步而高兴。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嫉妒的孩子,教师应小心地区婉转地询问 他不高兴的原因,或许多让孩子倾吐心中的不快乐,有些好胜心强的孩子。应正确地进行输导,并加以鼓励,你下次也一定做得很好,给予了孩子自信,他的嫉妒心也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了。

总之,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所以,这样的重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职。

(二)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 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三)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四)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

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减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

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