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孩子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地哭闹 ,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 ,儿童心理在0~6岁的成长阶段会发生快速的变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发发脾气有点坏习惯,都在父母控制之内,所以无关紧要。但是正是这种想法让大家忽视了儿童健康的另外半边天——心理健康!

3~6岁———亲子关系影响孩子心理

学龄前儿童还没有感受到学业压力,似乎无忧无虑,但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不少,儿童心理医生认为 ,首要因素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比如单亲家庭 ,孤儿或者留守儿童,这些亲子关系纽带不稳定,孩子1岁以内,与父母是绝对的依恋关系,如果出现父母缺位,对孩子肯定是有影响的。很多前来咨询的父母,都有孩子较小时在外地工作的经历,在孩子最初的几年,出现亲子关系缺位或者严重损伤,是导致6岁之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因素。

其次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现在很多家长不是对孩子不好的问题,而是“太好了”。“有一次,我在外地讲座,一位家长说:‘我什么育儿理念都懂,但就是处理不好和儿子的关系。’现在家长不缺理念,今天学了‘爱与自由’,就给孩子充分自由,明天学到‘让孩子学习规则意识’,孩子做事就要有条条款款了,家长自身的摇摆让孩子不知所措。”一位心理专家说。

专家认为排在第三的应该是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环境下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奇怪的状态——孩子在老人和父母严重的价值冲突下长大,爷爷奶奶走的是经验主义路线,但是妈妈希望用新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她觉得自己培养的是21世纪的孩子。

专家指出,“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拿吃饭打比方,妈妈觉得需要孩子自己吃,奶奶会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喂饭;妈妈允许孩子把饭吃到地上,但是奶奶说浪费粮食不对。孩子对于吃饭这个事就变得无法判断了,一旦进入幼儿园,老师会要求孩子自己吃饭,而且不能掉到桌子上,幼儿园养成的吃饭习惯,一过双休日,又回到原点。所以有能力和条件的父母还是建议自己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