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应该说再见
来访的是一名大一女生,在母亲陪同下前来咨询。母亲认为她“胆子太小了,不会和人交往,成绩也读不上去。”来访者相当腼腆、敏感,总是低头不语,和我几乎没有目光交流。第一次咨询的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发言,女儿只是拘谨地挨着母亲坐着。即使是针对女儿的问题,母亲仍是抢着代为回答。我暗示是否让母亲回避,女儿又显示出一些不安。
咨询师:你觉得目前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母亲(抢答):她就是不说话,这么大的人,和人打交道都不会,太不应该了……成绩也不好,当初就应该努力些,考个好大学,现在就在这种大学里混混日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是这样吗?
女儿轻轻地点点头。
咨询师:你有没有想过要让自己做一些调整和改变呢?
母亲(再次插话):就应该马上改,越快越好,这样下去怎么办……
很显然,来访者的问题与母亲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母亲的强势和惯于命令性的行为,培养了女儿依赖、不自信的性格。初上大学,面对大学较为自主的学习生活方式,她不知所措。要想解决女儿的问题,应该从父母及家庭入手,于是我建议进行家庭治疗。
母亲:你的意思是我(的教育)有问题?
咨询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孩子都会从家庭中学会很多,包括不自信。所以,我们从家庭开始探究问题的起源不是更好吗?
母亲:那你觉得我的问题在哪里?
咨询师:我觉得你说话中“应该”多了点,不妨回去好好回想一下。
第二次来访时,母亲主动表示,回去好好体会了我的话,觉得有道理。她总是很习惯地对她的学生说“你们应该上课主动发言”,很习惯地对女儿说“你应该认真学习”,很习惯地批评丈夫“你应该早点讲”……她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改掉这个习惯。
后来,经过多次的家庭治疗,女儿逐渐主动起来,对自身的肯定也多了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母亲的态度和行为给女儿造成很大的影响,咨询师一开始指出的“应该”问题,其实是暗示母亲,要注意自己不自觉地对周围人采取的主观判断、责备、气愤,会引起对方内心焦虑和双方的心理冲突。
生活中,像女孩母亲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有时候她们针对的还不仅仅是他人,对自己、对生活也同样有很多的不满和“应该”,他们似乎从没有快乐过:倒霉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烦恼无休无止,终日忧心忡忡,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朝她们设想的“应该”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生活中的烦恼只有10%可能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你对现实如何反应所决定。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无法控制,就像我们无法控制汽车的一天天变旧,也无法避免令人恼怒的堵车。但另外的大部分却是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的。
让“应该”离开,和“应该”说再见,这样生活会更美好。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