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监控过度,孩子易生逆反心理
潜伏、暗哨、*、反*……不是新上演的谍战大剧,而是一场真实发生在家庭里的“地下斗争”,主角是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这些形形色色的“猫鼠游戏”故事在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提醒家长,在尊重保护青少年权益与帮孩子“把好龙头”之间走钢丝并不容易。
程先生的儿子在读高三,自从上高中后,父子之间就很少说话。住宿在学校的小程,每周回家后的动作是固定的:走进自己的房间“啪”地把门关上,除了一日三餐,基本上“与世隔绝”。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程先生,对互联网非常了解。慢慢地,他发现孩子把电脑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或是打游戏,或是上网聊天,反正一切秘密都藏在自己心里和网络世界中。“孩子在学校是没有电脑的。有时候我会趁他上学后,破解他家里的电脑密码,看他和什么人在聊天。结果发现,孩子每次都会在聊完天后把记录删得干干净净,而且面对我的时候非常自然。”
吴女士是浦东一家移动营业厅的常客,连服务员小姐都熟悉她的面孔。每次来,她既不缴话费、办套餐,也不买手机,就是要打印一个手机号码的通话详单。原来,机主是吴女士的女儿小娟,目前在一所高中读书。“主要是怕她和坏人打交道,我经常看她和什么号码联系,然后旁敲侧击知道那个号码对应的人是谁。”几次观察和侧面了解之后,吴女士发现了小娟的秘密:她和同班一个男同学交往密切,经常相约双休日外出,还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为借口。吴女士当面戳穿小娟后,小娟的回答振振有词:“妈妈,你不应该窥探我的隐私,这是我的自由。只要没有违法违纪,你无权干涉。”一气之下,小娟把手机交了出来,但从此后回家就变成了“哑巴”。
不久前,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发布的中国第一个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39%的父母偷看过孩子的秘密。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向父母*行为说“不”。比如,从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重庆市*人保护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人的个人隐私。据了解,其他一些地区也开始制定类似条例。
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教育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学中有一个“禁区效应”,父母越是监视孩子上网、打电话,孩子越会对这些资讯产生好奇心。关键问题在于,父母如何有效化解“禁区效应”,教会孩子辨别各种信息,并在对信息无法作出辨别时,更主动地求助于父母、师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是最根本的要素;而努力完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与风格,是建立真正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