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卫孩子的想象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近日,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武汉如是说:“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刘道玉说,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想到了一位美国妈妈 “保卫想象力”的案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母亲一纸诉状把孩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丰富的想象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此后果负责任,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
很显然,西方教育将想象力的发展放到了神圣不容侵犯的重要位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西方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都能得到“最有想象力”的证书。无论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都将想象力当做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做值得放大、值得尊重的能力和魅力的象征。所以,法院对看似荒诞的事情进行了“想象力至上”的判决。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法官和法院大多会认为家长“有神经病”。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更多是知识养成,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得不圈定在一个既定范围内。那些言之有理、锋芒毕露、标新立异、奇思怪想、荒诞不经、个性十足的答案总会被认为是“愣头青”。“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文化为孩子制造了一个“思维铁房子”,不敢逾越,不能逾越,孩子想象和梦想的嫩芽一点一点被我们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吃掉了。孩子整体想象力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可怕的趋势,创造力也非常弱。
这种模式化发展已根深蒂固,多数人对之习以为常,任由想象力不断蒸发和流失。换言之,学校弄丢了孩子的想象力,人们不会说什么,如果孩子不会摆弄模式化操作,家长就会指责学校。我们已经对想象能力失去了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在学校,教师对新颖的想象力都失去了判断和赏识能力,“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竟被语文老师判定为病句,课堂上思维活跃、敢想敢说的孩子往往会被扣上“有违师道”的大帽子。想象力已然成了边缘化教育。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说道:“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教育评价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不要过分强调分数,要注重知识活用,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能力的升华。给予那些个性强、思维敏捷、敢于想象的“捣蛋学生”正确引导,让冒尖者、怪诞者也能得到社会认同和赞赏,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