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孩子咿呀不学语 先别贴标签

孩子咿呀不学语 先别贴标签

儿童节前,我们曾经写过一期儿童孤独症的专题,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越来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家长看过之后来信说她的宝宝存在一些小问题,希望能够咨询一下心理专家的意见。

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细心及时关注是必要的,但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地方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也不用就疑心,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不一样的体质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个体的差异造成了孩子在完成全面发育的过程中的快慢不一,家长发现问题可以先多方进行咨询,综合专家的意见做一个参考。

她的案例

语言能力

我怀儿子时已是高龄产妇(36岁),是剖腹产的,我儿子现在两岁七个月了,但还不会说话,只会叫“爸爸”、“阿姨”,大小二便就发出“啊”的声音,但幼儿园的阿姨知不知道他这个“啊”的意思是要解手呢?

我们都是说广州话的,他奶奶有时会说家乡话(奶奶没和我们同住),但这不足以影响他的说话能力吧?他爷爷曾经告诉过我,说他到了四岁多才会说话的,这会不会有隔代遗传的关系?

平时我儿子就是咿咿呀呀,总发不出几个音来,最多也就做手势来表达。有次在街上他弄丢了他的一个小狗的玩具,我问他怎么会不见了,他就咿咿呀呀地说出来,那个语气是真的想告诉我他在哪里弄丢的,但就是说不出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每次带他做保健,身体发育情况都正常,身高体重属于中上。三个月前曾到儿童医院看过神经科,脑部照过CT,也是发育正常,没发现什么问题。微量元素分析说有轻微贫血,铅含量也在正常范围内。另外还做了心理测量,电脑评分为七十多分,五项平均分九十分才合格。医生说他不会说话一定影响他的社交能力,所以这两项的分数最低,其他几项还不错。

社交能力

我感觉我儿子的领悟能力还可以,有些东西他比大人还醒目。在家里就东搞西碰、蹦蹦跳跳,可是在外边见到稍微陌生一些的邻居就会表现得很害羞,特别是让他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他也不肯,感觉在家和在外判若两人,我在某报纸上看过说这样的表现叫“感觉统合失调”。

他也不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如果对方是脾气比较躁一点的就更不愿一起玩了。他比较爱和文静的女孩玩,有一次有个比他小的男孩想和他玩,他马上就走开了。

在我们小区的游乐场玩,他就爱荡秋千,因为秋千是一个人一个人玩的,滑梯那些要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他就不玩了,有小朋友跟在他后面上去他都不愿意。我感觉他的社交能力十分差,不能融合到集体里去,有调皮的小朋友欺负他就哭,也不还手(我想是他不敢还手,当然我也不是鼓励他要还手),胆子也很小,他爷爷也这样说他。

我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让孩子学会说话,医生说他这种情况最好快点让他上幼儿园,但他又不愿和同伴玩耍,我担心他去了幼儿园也是自己独个儿玩耍的,他怎样才能融合到集体里去呢?

给她的建议

1

可以感受到你对孩子语言及社交能力方面的担忧,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即使孩子将来学习工作,人际关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而你的儿子,目前只是两岁七个月的孩子,他需要学习。

孩子的语言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孩子会叫“爸爸”、“阿姨”,说明他的听觉和言语肌肉发展是正常的。而关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比女孩子的稍慢、稍迟一些,这只是男女在发育方面的差异性,与智商无关。不过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尽量保持孩子周围环境的语言单一性,好像你们两夫妇都跟孩子说粤语,这是正确的,可以尝试经常在孩子耳边说话,多说简单的单音字。

有时候,也不必太会读懂孩子的“心语”,比如孩子说“啊”,就知道他要尿尿或者便便,这样做,等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在孩子解手的同时,也可以多跟他说几次“嘘嘘”、“大大”这样的单音字,这样以后孩子再发出需要方便的信号时,可以直接问他是要“嘘嘘”还是要“大大”?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需要。

在孩子逐步学习掌握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避免因为孩子不会说话或说话结巴而谴责孩子,也不要表现出过分着急的态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给孩子的,家长应该尽可能放松心情,平静地与孩子沟通,给他学习、练习的机会。

2

报纸、杂志、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报道,通常是科普资讯,是表征的简单描述和简易判断方法。所有症状或发展障碍都必须由专业人士经过面对面的、详细的、多方面的专业测量和咨询,才能下判断。在没有正规的专业咨询之前,家长请勿给孩子乱贴标签,那张标签就如心理学上常说的“负面暗示”,会跟着孩子很长很长时间的。

从来信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并不能明确看到孩子有“感觉统合失调”方面的显著表征,但也不排除是因为所提供的信息比较片面造成这样的感觉。如果你觉得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请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吧。

最后,关于社交发展和是否上幼儿园方面,放手让孩子融入集体吧。就如“读心术”一样,过多的关心、过多的担心通常只会适得其反,同伴和集体的力量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