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关怀孩子,时时刻刻

关怀孩子,时时刻刻

专家调查档案

心理学对于“暴力”的定义是:“通过一些身体手段去表达自己内心情绪以获取某种内心需求的行为。”究竟哪些原因导致青少年产生暴力行为?

新闻回放一

前不久,一段虐狗的DV在某知名视频网站上被疯传:不仅把可怜的小狗从2米高处摔下,有人还把点燃的鞭炮放进了小狗耳朵里,随之又对它一顿棒打,极其残忍的手段活像在上演恐怖片。这一事件在各大论坛受到广泛关注,愤怒的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找到了视频主人公——这个自导自演的拍摄者竟然是宜宾某初中学生。

新闻回放二

3月,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发生一起血案,一名初二学生,因前一天无故旷课,当天上早读课时,班主任朱老师请来了家长。就在朱老师和其母亲交谈时,该男生突然回到座位,从书包里抽出一把20厘米长的水果刀,当着全班50多名同学的面,将老师刺伤。小杜父母介绍,他们和儿子很少交流,儿子平时爱上网打暴力游戏。

A青少年是环境的温度计

“青少年是环境的温度计,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群体。”王老师认为小杜家庭的悲剧不是特殊现象: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顾不到孩子,就像小杜的父母一样,孩子缺乏父母管教,体会不到家庭温暖,导致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两样很重要的东西: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12-20岁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感来自于各种关系,如果拥有好的交际圈子,跟家长相处得融洽,这些孩子就不太会产生暴力行为,因为在各种关系里他能达到一些一致的反馈,会慢慢形成自我认同,清楚他(她)是谁,就能较好地自我约束和要求。二是安全感,它来自爱和关心,有了被关怀的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接纳,被认同的,会让孩子成长更健康。

人格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王怀齐说:“自卑、不合群、有身体缺陷的人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受挫-攻击模式,当一个人受挫的时候他会产生暴力欲望,通过攻击来发泄。受挫把外部给他(她)的情绪能量积蓄在内心,暴力行为使它得以释放,形成流动。”除此之外,有些人冲动、敏感、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社会观念不强,在被外部激化的情况下诱发暴力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青少年还没有独立的人格、价值观和强大的意志力,容易跟随,看到电视、网络上面的暴力行为会尝试去模仿。自身心理特征加上外界的诱发因素,暴力行为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