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时评:“放假诗”何必揭?

时评:“放假诗”何必揭?

石家庄一所河北省重点中学近日贴了不少“放假诗”。因为高一每周放一天,高二每周只放半天,学生们“都有点厌烦情绪”,故以诗解愁。其中一首诗里写道:“眼泪汪汪盼大休,学肠寸断百千愁。挑灯夜战至子时,无有休憩又一周。天道酬勤可进步,困顿衰弱何处酬?”

“放假诗”反映了学生们的无奈甚至是愤怒——一种无处发泄、却又无力反抗的愤怒。正像报道中有同学说的,面对贴满“放假诗”的告示栏,“感觉放不放假这件事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抓住这个机会和气氛来撒撒气”。

然而转天上课前,“班主任宣布,学校严禁学生私自张贴,被抓到勒令停课”。“放假诗”再也不见踪影了。

其实, “放假诗”何必非得揭下去呢?贴在那里有何不可?

中国学生的负担之大,举世皆知。减负一直在减,但负担却未见其少、反见其多。本该受学生欢迎的“减负”却让他们更累了。中青报2月26日刊登了一封题为《我的学生为何说“不要减负了”》的读者来信,就是显例。

如果把学业负担大看做难以改变的客观现状的话,那么主观上就该想办法减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换言之,“学业减负”难行,“心理减负”先行。然而上面的校方做法,却把学生们心理减负的通道堵死了。

“放假诗”反映了学生心声,当做孩子们撒气消火的途径,本来挺好。或者,如果老师再从这些“放假诗”出发,把诗的格律、诗体的传承演变给学生们讲讲,不是更好吗?校方非得以权威之姿态“痛下杀手”,“严禁”、“抓到”、“勒令”之类的词,已毫无传道授业解惑的味道,更像司法机关的通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