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机
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以“爱的名义”的家庭教育尤为典型。
青岛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总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一同来到某医院心理科。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
父亲:“医生,你看看这个孩子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我和***妈没办法了!”
医生:“你和孩子关系处得怎么样?”
父亲:“咳!甭提了!我从这个孩子出生就和他斗!这个孩子很倔,倔的时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现在我斗不过他了!”
医生:“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知不知道爸爸很担心?”
孩子:“他才不担心我,我有记忆时他就在打我!我恨我爸爸!”
医生:“为什么打孩子?”
父亲:“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才!”
孩子:“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
爸爸:“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
医生:“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
这位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有很多家长脑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都爱孩子,但棍棒式的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凡事都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冠军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儿童心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外部因素是主导
幼儿园里,一位6岁小男孩由于看了网上不良信息,结果把同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生殖器抓伤;一位钢琴八级的小学生总怀疑家里的煤气阀没关好,看过心理医生后家长才明白,孩子过分追求安全感是因小时候每弹错一次钢琴,母亲就会打一巴掌,孩子的心一直笼罩在恐惧之中;一个和继父生活多年的12岁小女孩突然恋爱了,让家长不解的是在家里她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心理专家揭开了谜底,由于担心继父不喜欢她,在继父面前她从不敢撒娇,但这种压抑使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异性的关爱……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指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社会、家庭、学校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