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担忧实为一种变相诅咒
担忧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为了亲人或者是自己关心的人,再或者是为了自己,不过,心理专家指出,过份的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因为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做事,结果往往会让预言发生,这其实是一种自证预言的心理。
现代社会,让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年轻人担忧能否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中年人为能否顺利买房、结婚、生子忧心忡忡,老年人又为能否老有所依而伤怀。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这一生实在太苦,各阶段都有担忧的事,如何应对绵延不绝的忧虑和惧怕,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
国人为何如此忧心,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有忧虑的文化“根子”。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警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每天乐呵呵的人倒仿佛有点没心没肺,只有愁眉紧蹙方显深沉。从现实角度来讲,社会仍处于大变革时期,旧体制已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善,人们对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难免对当下及未来充满担忧,害怕生活失控,担心突发事件超出能力。
正如春种秋收冬藏一样,必要的忧患意识不可缺少,它能帮我们储备好能量顺利度过生命的“严冬”。但凡事过犹不及,担忧也应适度。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当下”拼接成了人生旅途的风景。当我们每天为未来忧心忡忡时,生命旅程就会被染上担忧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担忧,比如担心孩子放学路上会不会出车祸、担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担心远方的父母身体可好……这种“杞人忧天”的行为害人害己。
心理学家认为,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这句话不无道理。人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担忧正是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整日担忧孩子高考会失利,他原本无所畏惧的心或许会无形中背负上害怕失败的沉重包袱,结果进了考场果真因压力大而考砸;天天担心自己的工作会捅娄子,结果对手头的任务分了心,结果错漏百出。
美国作家杰克·史瓦兹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转变的习性是质疑式思维及其带来的不必要担忧。前者会导致思维受限制,后者会引发“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越会因为对其投注的负面想法太多而发生。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中生活,不仅可能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的患病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心理学认为,忧虑情绪主要通过脾来表达,往往诱发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生命的天空充满未知的风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每天包裹着雨衣行走。要想避免忧虑过度,首先要学会用祝福取代担忧,不管对自己还是朋友、亲人,都要试着用悦纳和祝福的心态面对困境。当你全身心相信将会有所转机时,这份信念将带来神奇的力量,事情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找出担忧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最后,想想所有可能发生的坏结果,并判断可能性,你会发现许多担忧是很可笑的。
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不可预示的事情,放下紧张的心情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担忧自然就会少很多。
-
有的行为就别说自己很成熟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其实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别的开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别的腼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然
-
心理医生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询师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从一篇心理咨询
-
什么性格会诱发身体疾患呢自身拥有良好的性格,为之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利于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与人有很大差异,特别是身
-
心理素质过硬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出来的小孩也会完全不一样。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与塑造也会起到不可估
-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和认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亲子教育?有人说,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是一场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看见孩子和认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