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性格塑造

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是”和“不”的道理

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是”和“不”的道理

父母们常常为孩子说“不”而感到悲哀。他们抱怨遭到孩子的拒绝,害怕孩子质疑他们的权威,担心孩子有拒绝规则的倾向。相比之下,他们对于孩子“太乖”、过于频繁地说“是”的担心就少之又少了。事实上,教育应该使孩子既学会说“是”,也要学会说“不”。这两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绝对必要的。

“是”,不仅是一种选择

尽管一副谦逊模样,“是”这个词实际上比它的表象要复杂得多。它往往是在回应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要么是一个询问——“你要沙拉吗?”“是,谢谢。”这种情况下,它表示一种选择,一种自由。

要么是一个命令——“快开走!”“是,警察先生。”此时,“是”并不表示赞同,而是对权力、强制表示顺从。

第二个层面可能是更重要的,因为与他人一起生活,总是要求人们服从于社会的秩序。对义务说“是”,对一些强加的禁令说“是”。

孩子们也需要说“是”。像大人们一样经常,但要更生硬一些——毕竟他们还没养成习惯,尤其是还没有理解那些给他们带来失落感的规则。然而,他们必须学会不哭闹、不偷窃、不打人,他们需要对要上的课、要做的作业、要去爷爷家过的周末……说“是”。

对孩子来说,“是”的领土就是束缚、禁令和法规的领土。他/她要在那里逐渐抛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愿望,以便加入到公共规则中去。“是,爸爸;是,妈妈;是,老师……”!

“不”,欲望的领地

幸运的是,还存在着一片逃离这片苦海的“不”的领地。这片领地上存在的,是人们有权拒绝的、并非义务的事物。早上要穿的衣服的颜色,晚餐要吃的主食的数量,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的领地,是自由选择和自由意见的领地。

这是片美丽的土地,但是,在这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比如,我们提出的愿望常常同别人的愿望相左,尤其是当这些人以为自己更知道“利益”所在、要替我们作决定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负担就更重了。因为他们总是“逆着”父母打造着自己的个性:孩子既需要依赖父母,又要和父母对抗。他们时刻向父母表示自己不是孩子,但是,父母们总是渴望他/她就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