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性格塑造

智力与心理素质并不成正比

智力与心理素质并不成正比

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高学历的人具有高心智,智力往往成为心智的代名词,这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认识。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高知群体自杀事件却频频见诸报端。难道智力越高越容易想不开?他们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但也让人们将眼光聚焦在高端知识群体的心理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高知群体自杀现象?他们的心理危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提高高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其实,心理和智力各自体现心智的一个侧面,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智力培养上一边倒,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在儿童时期,唯有成绩好是被大大肯定的,这些孩子逐渐习惯了用好成绩去获取一切赞扬和成就感,用好成绩去把握自己的人生。环境向他们传递了一好百好的错误信息,使好成绩成了他们唯一的支撑和追求。当他们带着这唯一的信念进入社会,必然会遇到心理危机,要经历一个适应和重建过程。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收获着各种经验和认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准则和风格,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概念。例如一位儿童知道考了满分意味着父母的奖励和赞许,这就是他的经验,而他努力争取好成绩,便是他最核心的自我概念。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好成绩只能换来指责和否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便发生了冲突,进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到来。

正常的心理成长过程是从幼年开始,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的。相比那些较早进入社会、展开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的年轻人,高知群体进入社会的时间被推迟的更晚,而可能最终错过了调整心理素质的时机,以与现实严重脱节的自我概念去和现实社会硬碰硬,随之产生的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此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温室花朵、挫折教育等概念正是应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