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方式影响人格 18岁可进行人格障碍诊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个别脾气古怪的青少年,凡事与众不同,难与他人相处。例如性格上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追求完美、过度紧张焦虑等。我们通常认为他们是脾气不好的孩子。
“从现代精神医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脾气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属于人格偏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黄悦勤教授介绍说,在青少年期,表现为脾气古怪的人格偏离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加以矫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校正,到成人期就可能发展为一种叫做“人格障碍”的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偏离所在的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可以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患者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在程度上有所改善,年满18岁方可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分为3组10型,包括分裂型、偏执型、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依赖型等。
历时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北京市25所高中共计1万多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这项由黄悦勤领导的研究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女生为8.3%,男生为12.6%。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有关资料显示,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15%。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而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更多见于女性。
人格障碍的病因病理迄今没有完全阐明。黄悦勤领导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度为80%。此外,不合理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与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悦勤向记者描述了一个她曾经接触过的人格障碍病例:一位离休老干部,在四五十岁更年期的时候,丈夫被调到离家二三十公里的城市工作。她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母亲和孩子,家庭负担突然加重。丈夫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对她体贴也不够。后来,她开始怀疑丈夫有外遇,只要丈夫和别的女人接触,她就闹个没完,使用各种手段跟踪丈夫。丈夫实在无法忍受,俩人居然在60多岁,都有孙子的时候离婚了。黄悦勤诊断,这位妇女患上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为什么年满18岁才可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黄悦勤解释说,虽然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但是对18岁以下的青春期青少年来说,人格有较大的可逆性,即出现人格偏离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干预有所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内部的教养传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黄悦勤提倡以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来预防和矫正人格偏离。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这里得到温暖的情感,他们将在生活中充满自信,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对他人施与同情和关怀,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其次,切莫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会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过度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父母应该关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不应过多干涉;父母应该爱护孩子,但不应过分照顾;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做事,但不应为可能出错而过度担心。总之,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另外,父母不要对孩子采取拒绝型养育方式。许多研究表明,长期过多惩罚、批评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形成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病前人格基础。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要对子女过分惩罚、归罪、羞辱以及当众责骂,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现代精神医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脾气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属于人格偏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黄悦勤教授介绍说,在青少年期,表现为脾气古怪的人格偏离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加以矫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校正,到成人期就可能发展为一种叫做“人格障碍”的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偏离所在的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可以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患者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在程度上有所改善,年满18岁方可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分为3组10型,包括分裂型、偏执型、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依赖型等。
历时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北京市25所高中共计1万多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这项由黄悦勤领导的研究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女生为8.3%,男生为12.6%。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有关资料显示,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15%。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而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更多见于女性。
人格障碍的病因病理迄今没有完全阐明。黄悦勤领导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度为80%。此外,不合理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与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悦勤向记者描述了一个她曾经接触过的人格障碍病例:一位离休老干部,在四五十岁更年期的时候,丈夫被调到离家二三十公里的城市工作。她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母亲和孩子,家庭负担突然加重。丈夫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对她体贴也不够。后来,她开始怀疑丈夫有外遇,只要丈夫和别的女人接触,她就闹个没完,使用各种手段跟踪丈夫。丈夫实在无法忍受,俩人居然在60多岁,都有孙子的时候离婚了。黄悦勤诊断,这位妇女患上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为什么年满18岁才可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黄悦勤解释说,虽然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但是对18岁以下的青春期青少年来说,人格有较大的可逆性,即出现人格偏离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干预有所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内部的教养传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黄悦勤提倡以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来预防和矫正人格偏离。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这里得到温暖的情感,他们将在生活中充满自信,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对他人施与同情和关怀,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其次,切莫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会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过度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父母应该关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不应过多干涉;父母应该爱护孩子,但不应过分照顾;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做事,但不应为可能出错而过度担心。总之,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另外,父母不要对孩子采取拒绝型养育方式。许多研究表明,长期过多惩罚、批评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形成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病前人格基础。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要对子女过分惩罚、归罪、羞辱以及当众责骂,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关文章
-
有的行为就别说自己很成熟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其实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别的开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别的腼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然
-
心理医生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询师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从一篇心理咨询
-
什么性格会诱发身体疾患呢自身拥有良好的性格,为之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利于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与人有很大差异,特别是身
-
心理素质过硬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出来的小孩也会完全不一样。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与塑造也会起到不可估
-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和认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亲子教育?有人说,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是一场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看见孩子和认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