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导致优等生产生心理综合症
我们在学生时代,总是会听到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在考完试之后说自己考得不够好,甚至于在看到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的高分时,也不甚满意。这样的反应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有些过分的炫耀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一位成绩一贯优秀的女生,仅仅因为一次英语没有考好,就说:“过去学习成绩好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次才是真实的,我完了,没脸见人了。”
一位学业出色的男生,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在交往中格外谨慎,总是担心“我的表现是不是不尽如人意、言谈是不是得当”。
在高等学校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印象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但这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百分四十到百分六十的优秀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
“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家庭、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把“成绩好”、“听话”作为好孩子、三好学生的标准,而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又对他们期望过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使得许多青少年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越高,越有可能脱离实际。这种做法,在造就一个个学习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
表现
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意;有成就,但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学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尽如人意。他们所体验的多是不满和不快,很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有一个自卑心理严重的大学生,明明经过努力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死用功,花时间比别人多”。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令自己不满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
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
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不得轻松。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
一些优秀学生还表现出对失败异常敏感,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不少人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持续的不良情绪转化成了躯体症状,如头晕、失眠、胃痛等。
调适
首先要做的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倡健康、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社会对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对自己,也要学会适当降低期望值,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优秀学生要更多接触社会、拓展视野、锤炼意志、开阔胸怀,以减少和预防“心理综合征”的发生。
对于优等生来说,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所承受的压力其实更大,来自父母的期待,老师的看好,甚至的亲戚朋友的“虎视眈眈”,都会让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丝的失误,所以承受的也就会多很多很多。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