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浅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

二、教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忽视智力技能、学习方法。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在低年级课本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常常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