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活动课上应如何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氛围中,我们把教学研究的焦点指向“有效教学”,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心理活动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因此,关于“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的思考很有必要。
下面我想结合心理活动课堂教学经验,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现高中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教学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有效的具体目标、有效的课堂资源、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有效的反馈方式。
一、有效的具体目标
每一堂课都必须制订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且标,力争实现每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如,针对大部分高中生追求偶像仅仅是停留在外表形象等浅层次上这个问题,设计《心中的偶像》一课,首先请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思考讨论:(1)你现在的偶像是谁?(2)你最喜欢他的哪一方面?(3)你认为,除了机遇外,偶像的哪些内在特点(人格魅力)引导他成功?然后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偶像杨澜以及她的文章《成长:你惟一的把握》,最后,学生与教师共同推导出崇拜心中的偶像的原则。又如,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心里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制订了学习计划,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难以坚持下去,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了《读乔慧存——(黄金是怎样炼成的)》一课,首先与学生分享乔慧存的求学生涯,然后请学生从以下方面谈谈体会:如何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如何排除预料中的干扰,如何委婉地拒绝与学习相冲突的人际应酬,如何利用周围的支持系统协助自己完成计划,如果完成计划怎样奖赏自己,如果没完成计划怎样惩罚自己等。
二、有效的课堂资源
课堂资源的有效性表现在:
(1)适当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主题。如,高一新生入校前一个月内,可设计“适应新生活”的主题,包括如何适应从单人房到八人房的寝室生活,如何让市区生与县区生相互欣赏,如何将想家的情绪转化为学习动力等;期中考试之后,可以设计考试后的心理调节主题,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高一第二学期最后一堂课,针对学生选择文理科的需要,安排《我选择我承担》一课,老师搜集各个方面的资料,以中性的态度呈现给学生,以举例的方式介绍“利弊表格”,最后强调无论做怎样的选择,每条路都会时而顺风顺雨,时而风雨交加,关键是要勇敢地去承担,理智分析,积极应对;就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事件,设计《爱的教育》一课。
(2)课堂资源要能够被学生接纳。如在《愿望拍卖会》一课中,教师事先设计了课前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封闭式问题,老师根据网络资源推荐十个愿望,让学生选择最想实现的愿望;第二部分,开放式问题,“如果以上都不是,请你写出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面对与自己相关的愿望。会积极投入,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课堂,整个课堂氛围具有原生态效果。
(3)课堂结束部分,推荐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或影视。如,《消费的学问》一课结束后推荐《富爸爸穷爸爸》;《情绪与压力管理》一课结束后推荐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学习方法分享》一课结束后推荐书籍《寻找大池塘的青蛙》、《谁动了我的奶酪》等。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