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生物《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从教学的层面就是实现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其中设疑是该理念实现的内容之一,它可以体现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教学中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一,问题活动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在学习开始时,学生往往处于“惰性”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备课时依据人类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结合大家感兴趣的生物事例、健康知识等内容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在学生强烈的求证愿望下引入学习生物学的情景中去,形成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使学生注意力较快集中,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问题—活动”是构建主义教学观的重要特征之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开展积极的思维铺路架桥,是有效进行沟通交流、激发协作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生物课堂中,根据三维目标(即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设疑,让学生在新的需要与已有水平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课堂教学的契机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者,有利于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扩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第三,问题设计应体现诱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挑战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学生努力思考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贮备,又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勤于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情感态度的教育和思维模式的构建。一般说来,问题太容易,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过高的目标、过难的要求,让学习者无论怎样努力还是达不到的话,也容易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注重途径和方法。《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场真理的人。”问题教学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信息交流多向性的师生互动平台。
总之,问题活动是一种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持续优化,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