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恋心理的社会学成因
社会的发展注定了我们要重新审视许多事物。师生恋现象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有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面,以下我们从心理、社会两方面来剖析其成因。
首先,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恋师是向往年长者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
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第二,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深刻,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第三,恋生现象的出现,似乎在社会中有违师德。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占有变得轻而易举。因为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比较高,老师的形象代表着高尚,老师是成功的化身,一旦老师追求学生,学生有被宠爱的喜悦,能够很快产生反应。另外,人有支配欲望,由于地位的不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师易对学生产生同情、占有的心理,于是就可以跨越年龄,冲破角色的规定。如果没有外界的阻力,这种关系就发展为婚姻。在学校中,由于老师恋学生而发展的婚姻成功率比较高。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