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过度的陪读 既苦家长又害孩子

过度的陪读 既苦家长又害孩子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预习课文;周末带孩子上辅导课,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时间;更有甚者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如今这样的家长陪读潮汹涌而至,不仅小学生读书要陪,初中生要陪,就连高中阶段的陪读现象也已不是个案。“过度陪读既苦了家长自己,更害了孩子。”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抽身,还给孩子学习的主动权。

◆现象

“陪读”战线无限延伸

在银行工作的徐女士每天下班急着要去打“第二份工”——回家陪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做作业。作业太多是陪读的主要原因,“像默写、听读、预习等作业都要家长盯着,否则孩子就会偷懒不做,抄写本、默写本、练习卷也都要家长检查签字才算完成。不陪的话,孩子不知道要做到几点才能睡觉!”徐女士无奈地说。

一项面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着,四成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如今,“陪读”战线不断向上延伸。小萱今年读初二,最近一次物理测验有道题搞不明白,小萱妈妈硬着头皮帮女儿一起想、一起做,她重新捧起女儿的课本对照着概念解题,还查了不少教辅书。“孩子不会的题目,总不见得不教吧。”小萱妈妈调侃起自己,“从没有这么认真读过书。”

高中学生中父母陪读现象也不少见。上海民本中学教师王想龙身边就有不少“陪读”家长,一些家长甚至不惜辞掉工作,做起“保姆式”的“全程陪读”。“高中家长选择‘陪读’,往往是出于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生活负担小一些,多点学习时间等现实考虑。”王想龙说,“这些家长有‘两个担心一个减少’,一方面担心孩子因自理能力缺乏而导致学习生活混乱;另一方面担心孩子因自制能力缺失而导致学习等行为失去规范;还有就是减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上所花的‘不必要’时间,尽可能多地增加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