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学业失败易导致“问题学生”

学业失败易导致“问题学生”

不想读书原因(受调查者112人)

 

 

A自身的原因

读书太苦106人

读书不自由89人

读书太枯燥97人

读书不好玩103人

读书没有用69人

 

 

B家庭的原因

放纵不管51人

教育方法不当108人

父母经常吵架102人

单亲74人

再婚25人

 

 

C学校的原因

被赶出教室65人

不准进教室74人

被罚站96人

被同学欺负63人

被劝转学108人

 

 

D社会的原因

网吧112人

闲散人员86人

朋友47人

歌舞厅96人

游戏110人

 

 

问题行为的种类(单位:人次)

A旷课、夜不归宿126人100%

B携带管制刀具24人19%

C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9人39%

D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22人17%

E偷窃、故意毁坏财物20人16%

F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15人12%

G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30人24%

H进入法律法规规定*人不适宜进入

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36人29%

I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10人8%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由旷课、夜不归宿引发的。而不少“问题学生”的“问题”又都是从“学业失败”开始的。

昆明市金殿中学是全省唯一的工读学校,招收的都是“三偏两难”(学习偏常、品行偏常、心理偏常;家长、原学校难以教育管理)的学生。最近该校教师针对“问题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

调查1

近九成“问题学生”不想读书

逃课、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这是一些“问题学生”存在的症状,一度让家长和老师头疼。

昆明市金殿中学教师李磊经过对校内130名“问题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都不想读书。其中,想读书的仅有18人,约占14%,不想读书的多达112人,约占86%。

他们为何不想读书?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包括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任性胆大、自由散漫、懒惰怕苦、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等。

家庭的原因则在于,一些家庭结构松散混乱,家庭关系矛盾复杂、不正常,家庭氛围紧张冲突,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而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和缺陷则表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德育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没有全面健康发展。

调查2

半数工读学生来自破碎家庭

如果不对“问题学生”及时纠正和引导,他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做违法犯罪的事。要是有9种不良行为或9种严重不良行为的问题中学生,将会被送往昆明金殿中学(工读学校)接受矫治。

金殿中学教师李锦欣对该校14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6份。调查结果显示,工读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容乐观,48.4%的学生来自非健全的家庭。尽管其余学生来自健全家庭,但健全家庭并不等于健康家庭,有的家庭由于父、母角色缺失,隔代教育等问题容易导致家庭不良教育的形成。

原因剖析

旷课夜不归宿易引发不良行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经过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由旷课、夜不归宿引发的,还包括打架斗殴、偷窃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

调查认为,在离开家庭、学校的庇护后,这部分学生迅速与社会不良人群发生接触,并参与到这些人的生活、社交中,从而产生了问题行为,有学生因此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问题学生”是如何产生的?调查发现,家庭因素居首位,包括健全家庭教育失当、单亲家庭教育失当、重组家庭教育失当、隔代家庭教育失当等。以金殿中学为例,该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有的父母自身文化层次低,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有的却刚好相反,家境过于富裕,由于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反倒将一些不良习气传染给孩子。

随着离婚率的攀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导致产生孤僻等心理问题。而单亲父亲或母亲往往无暇顾及子女,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恐惧厌烦,从而有家不归,流连街头、网吧等。

“问题学生”从学业失败开始 除了家庭原因外,不少“问题学生”的问题都是从“学业失败”开始的。调查发现,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学校,但竞争不断拉大他们与“好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老师的训斥声、家长的埋怨声、同学的嘲笑声中,他们一步步走向厌学、恐学,最终陷入品学双差的泥潭,无法自拔。

“此时的孩子是无助的,他们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只能交往一些有同样遭遇的同伴。久而久之,他们冷漠地对待学习,甚至开始出现逃学逃家等问题行为,形成‘只要不谈学习,干什么都高兴’的怪现象。”李锦欣老师调查发现,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应对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适应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长期处于一种心理紧张、思想压抑、冲动易怒的不良情绪中,难以矫正。

此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有的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于是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能力等造成不利影响。

老师建议

挖掘学生最大的优点

李磊认为,纠正和引导“问题学生”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结合。“问题学生”大都处于10至16岁之间,可塑性很强,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其中,家庭成员要成为问题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值不要定得过高,压力不要太大,更不能去攀比,急于求成。

在学校教育方面,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端正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应顾虑升学率,更不能歧视、放弃这些学生。

杨秉慧老师则表示,“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问题学生”之所以调皮捣蛋,也说明他们的身上隐藏着无穷的创造欲。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最大的优点,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愿,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