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小学的“沉思课”
《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孩子幸福指数低位徘徊。“缓解学习考试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与同伴和家长愉快相处”、“自信的提升”,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公布了《高中学生积极心理教育调查》,调查显示这5项是高中生最希望接受的积极心理教育内容。“最希望接受的”也就意味着“最缺乏的”,学习考试的压力仍然是目前高中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困惑。
幸福指数低位徘徊,应是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弱化状态,如何纠正这种现状,笔者想到了印度的做法——开设沉思课。
据报道,沉思是印度学生的必修课,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学校,学生们的首要“功课”是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然后一起参加“沉思课”,以帮助学生“与内在自我交流”。只有在这些活动完成后,学生们真正的课程才得以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引进此类项目,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为了给学生减压,有的学校还开设戏剧课和瑜伽课,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和其他事务中暂时转移出来,从而帮助他们放松心情,轻松上阵。
印度的沉思课程也就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心灵课程,当我们闭上双眼,切断和外界的联系的时候,思维就会进入一个空灵状态,我们就能主动、自觉地反省出自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思考自我与周边的关系,思考社会个体与功名利禄的关系,思考自我发展与和谐运作的关系,更思考精神幸福与成功成就的关系,提高承载能力和情感协调能力,懂得修身养性,排解烦忧,超越功名利禄的捆绑,摆脱不良情绪的骚扰,成为善于协调和精神幸福的人。久而久之,“让我们的人类潜能得以全面苏醒”,“将永恒智慧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心灵由狂躁转而宁静、由挣扎归于和谐”。
遗憾的是,思考对我们已非常奢侈了,不仅是对孩子,就是成年人,真正属于静心修养、闭目思量的时间有多少呢?更多人钻到了升学率、高分、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等政绩怪圈中,身心发展、精神愉快、承担责任、排解烦恼等情商发展备受冷落。很多孩子一门心思就是考大学,不会思考,不懂思考,默默承受,心灵封闭,甚至形成了自以为是、情感自私、人格孤僻等心理亚健康。
对此,教师、校长多振振有词:“升学压力如此大,哪有心思沉思呢?”看似振振有词,其实却是对心理发展、心灵成长的忽略和逃避,只是在功利需要和心灵成长之间,更容易看重前者,忽视后者而已。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心理发展意识的弱化,甚至说是一种无知。
同在应试教育困窘中,印度就能生出富有个性的沉思课,印度的老师们是这样考虑的:“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政府的政策,希望能通过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学学印度:少一点功利追求,多一些朴素信仰;少一些盲目投机,多一些宁静思维;少一些混沌从众,多一些心理尊重,将孩子的心灵成长放到重要位置,开设此类的心灵课程,让孩子成为身心和谐者。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