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揠苗助长”的“神童班”

“揠苗助长”的“神童班”

  5月16日,被誉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儿班招生考试启动,1700余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前去赶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多出了500人,创下了历年之最。今年北京八中少儿班计划招生30人,录取率接近1:60。

  考入少儿班的孩子将用4年时间完成8年课程,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全部学业,学习合格者报考大学普通班或大学少年班。据介绍,北京八中创办少儿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已有24年的历史。在2008年的高考中,该届少儿班29名学生中成绩达600分以上的有22人,全班高考平均成绩620分,高出了北京市理科一批分数线118分。虽然这种培养神童的教育模式对很多家长吸引力不小,但大多数网友质疑这种“超前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神童班”培养出来的人才真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吗?“神童情结”的根源在哪里?各路网友纷纷发表高见。

  “神童”快乐吗?

  大胃么么:对多数孩子来说,即使他比同龄人聪明得多,“超前教育”也要慎重。不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面对冒尖的“神童”,要多一份冷静和理性,因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拥有“神童”的称号更有意义。

  唱歌的燕子:当神童的确风光,但在很多神童耀眼光环的背后,是童年的心灵扭曲。所谓神童,其实就是家长、老师对孩子过度的智力开发和技能训练而带来的结果。这些孩子过早地肩负起与他们年龄不符的使命,天性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缺少正常儿童那样的成长氛围。

  “神童热”为何一再升温?

  初见小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殷切期盼,培养出优秀学生是所有学校与老师的渴盼,正是这种心理推动,使得“神童热”一再升温。

  融雪之前:现代人竞争太激烈了,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的成长预期过高,让孩子们承受了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的社会竞争压力。

  琉璃心流转:对老师而言,教出一群“神童”可声名大噪;于学校而言,“神童班”是最好的广告,媒体的大量关注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于家长而言,家有“神童”,亲朋好友钦羡的目光足以满足虚荣心,说不定还可以出本书教导其他家长如何培养神童,名利双收!

  “神童”们的将来会怎样?

  尹平平:我在高中就碰到过不少“神童”,虽然后来也上了国内顶尖大学,或出国深造,但工作后总处理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并没有显出特别的能耐来。也许在某个专业领域“神童”的确不一般,但社会很复杂,生活充满艰辛,再天才的人都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对他们的打击也将是致命的。


  杨兴东:“神童班”培养模式的出现与其说是教育创新,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生下的“畸形儿”——过快地积累知识而忽视了成长教育。

  只看风景:从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神童的情商、对社会的判断能力都跟不上成长的思维。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只是一群高智商低社会能力的人。还孩子一个真正自由的成长空间吧,不要再拔苗助长了,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快成熟,加速老去的步伐。

  王传涛:应该要明确,世界上根本没有神童存在,只有浮躁社会里不断滋生的“制造神童”的功利之心。更要明确,即便有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超强的特殊孩子存在,也终究会在“拔苗助长”的环境里变成一个又一个“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