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调整心态 笑对高考

调整心态 笑对高考

距离高考只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了,连日来,有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焦虑、烦躁、紧张等心理问题,家长们都十分着急,却苦于帮不上忙。5月9日下午,本报文教部和温州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高考辅导系列公益讲座《心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辅导师温州中学刘鹏志,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做了一次及时的心理“按摩”。

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克拉克,因发挥失常而连着在两届奥运会上与金牌无缘;曾经战绩赫赫的美国步枪名将埃蒙斯,在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上,都是大比分领先却栽在最后一枪上——刘老师用两个遗憾的故事,揭示了在高考中心态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的跟踪研究显示,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理状态。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呢?

刘老师的第一招是:辩证地看待成败。一项对数百名年轻人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初有着清晰的、长远的目标的人,最后成为各界的精英和领袖;有近期目标的那一部分人,成为各个专业的佼佼者;而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则一辈子境遇很差,怨天尤人。刘老师建议考生要把目标定得长远一些,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高考只是手段,不是目标。即使高考失利,辩证地来看,挫折其实也是财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第二是要勇敢地面对挫折。有的考生遇到难题,几次做不出来就形成思维定势:我肯定不会做。这种“习得性无力感”对高考十分致命。对待挫折,积极的心态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第三,科学地调整情绪。刘老师分析了一些常见的考前焦虑现象,并结合自己的心理咨询经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对于紧张焦虑的考生,刘老师表示,“考试中有焦虑是正常的,不焦虑是反常的”,要警惕“对焦虑的焦虑,对紧张的紧张”。适当的紧张能调动身体的能量,提高速度和效率,在考试中有利无害。考生要改变对焦虑的态度:接受自己的焦虑,而又不夸大焦虑的作用,不竭力克制焦虑,学会自我调整。

对学习、考试充满倦怠感的考生,刘老师建议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这种情绪和感受,学习这么紧张,到了一定阶段,每个人都会感到疲劳。可以做一些喜欢的体育运动,放松一下;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复习方式,比如原来做题多的,此时可改为多看书,原来独自看书多的,现在改为与同学多讨论;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自我宣泄。

刘老师给出的最后一招是:自我暗示。这是可以每天练习的一招“必杀技”。他告诉考生,人不是因为成功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才成功。考生要学会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一定一定能行!”自我暗示的要点是语言要简单、明确;多次重复;用正向的语言;态度认真、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