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毕业生浮躁心理:跨过“临界” 走出“雷区”
学生毕业临界期心理的最大特征就是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习浮躁。听讲精力不集中,作业应付,考试紧张,学习计划紊乱。
(心理潜台词:剩不了几天了,学习还管用吗?)
行为浮躁。以前的乖孩子突然变“坏”,偶尔也会大着胆子不遵守纪律;不再那么配合教师的管理,抵触教师的行为增多;做事不再有耐心,容易动摇和沮丧……
(心理潜台词:过几天就要离开校园,现在谁也管不着我了。)
人际交往浮躁。关系好的,留言留影,依依惜别;关系差的,冷脸相对,甚至打架斗殴。男女同学,稍有好感的,“大胆说出心中的爱”;互有好感的,“最后拉起你的手”……
(心理潜台词: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也许再也不能见面。)
学生毕业临界期浮躁心理会诱发焦虑、激动、抑郁、歇斯底里等不良心态,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如何引导学生跨过毕业临界期呢?班主任要力避“四种效应”。
力避“穴穷”效应,拓展学生广阔时间感觉,安放心灵。
“穷”的繁体字写法是“窮”,意思就是一个人居住在狭小的洞穴里只能弓着腰,就有了山穷水尽的感觉,这就是“穴穷”效应。
拓展学生的时间感觉,不要让学生形成“只有几天”的浮躁情绪,让学生认识到毕业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拓展学生的空间感觉,开展读书、看报、看电视、绿色上网等活动,引导学生把目光从毕业前的校园投向社会。学生的目光能看到毕业后,能看到校园外,视野开阔了,心灵自由了,就会克制浮躁的情绪。
力避“盯钉”效应,缓解学生升学考试焦虑,减轻压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目光长时间盯着一个钉子,一分钟会感到疲惫,两分钟会感到厌倦,三分钟会感到焦虑,五分钟会歇斯底里,这就是“盯钉”效应。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毕业班的学生往往把目标集中在考试上,这样就容易带来浮躁情绪。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轻松应试。并且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升学考试,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当然,升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班主任要教会学生科学备考,提高学生应试技巧,消除临考的浮躁心理。
力避“离座”效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规范行为。
就餐落座后,人们一般都会检查自己的餐具是否齐备卫生;就餐完毕离座时,很少有人会再看一眼自己用过的餐具,这就是“离座”效应。
毕业前夕,学生会有“最后一锤子买卖”的想法,对自己要求放松,不再那么在乎自己的形象,破坏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班管理最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班主任往往存有一种“快毕业了,出不了事就行”的消极心理,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毕业临界期心理,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学生就容易懈怠、放纵。班主任对毕业前夕的学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
力避“观众”效应,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动力,尊重学生。
运动场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许不紧张。但是,观众们往往比运动员更兴奋,甚至紧张得跳起来,这就是“观众”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都有一种“学成下山”的成就感。小学和初中的毕业生一般要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高中生要么升入高校,要么走上社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的蜕变。这时的学生,自我意识格外突出,参与欲望要比以往强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与学生平等相处,理解、赞赏、充分肯定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班主任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毕业合影、“告别母校”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运动员”而不是“观众”。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