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学习问题

诊治毕业生浮躁心理:跨过“临界” 走出“雷区”

诊治毕业生浮躁心理:跨过“临界” 走出“雷区”

学生毕业临界期心理的最大特征就是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习浮躁。听讲精力不集中,作业应付,考试紧张,学习计划紊乱。

(心理潜台词:剩不了几天了,学习还管用吗?)

行为浮躁。以前的乖孩子突然变“坏”,偶尔也会大着胆子不遵守纪律;不再那么配合教师的管理,抵触教师的行为增多;做事不再有耐心,容易动摇和沮丧……

(心理潜台词:过几天就要离开校园,现在谁也管不着我了。)

人际交往浮躁。关系好的,留言留影,依依惜别;关系差的,冷脸相对,甚至打架斗殴。男女同学,稍有好感的,“大胆说出心中的爱”;互有好感的,“最后拉起你的手”……

(心理潜台词: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也许再也不能见面。)

学生毕业临界期浮躁心理会诱发焦虑、激动、抑郁、歇斯底里等不良心态,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如何引导学生跨过毕业临界期呢?班主任要力避“四种效应”。

力避“穴穷”效应,拓展学生广阔时间感觉,安放心灵。

“穷”的繁体字写法是“窮”,意思就是一个人居住在狭小的洞穴里只能弓着腰,就有了山穷水尽的感觉,这就是“穴穷”效应。

拓展学生的时间感觉,不要让学生形成“只有几天”的浮躁情绪,让学生认识到毕业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拓展学生的空间感觉,开展读书、看报、看电视、绿色上网等活动,引导学生把目光从毕业前的校园投向社会。学生的目光能看到毕业后,能看到校园外,视野开阔了,心灵自由了,就会克制浮躁的情绪。

力避“盯钉”效应,缓解学生升学考试焦虑,减轻压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目光长时间盯着一个钉子,一分钟会感到疲惫,两分钟会感到厌倦,三分钟会感到焦虑,五分钟会歇斯底里,这就是“盯钉”效应。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毕业班的学生往往把目标集中在考试上,这样就容易带来浮躁情绪。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轻松应试。并且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升学考试,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当然,升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班主任要教会学生科学备考,提高学生应试技巧,消除临考的浮躁心理。

力避“离座”效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规范行为。

就餐落座后,人们一般都会检查自己的餐具是否齐备卫生;就餐完毕离座时,很少有人会再看一眼自己用过的餐具,这就是“离座”效应。

毕业前夕,学生会有“最后一锤子买卖”的想法,对自己要求放松,不再那么在乎自己的形象,破坏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班管理最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班主任往往存有一种“快毕业了,出不了事就行”的消极心理,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毕业临界期心理,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学生就容易懈怠、放纵。班主任对毕业前夕的学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

力避“观众”效应,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动力,尊重学生。

运动场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许不紧张。但是,观众们往往比运动员更兴奋,甚至紧张得跳起来,这就是“观众”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都有一种“学成下山”的成就感。小学和初中的毕业生一般要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高中生要么升入高校,要么走上社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的蜕变。这时的学生,自我意识格外突出,参与欲望要比以往强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与学生平等相处,理解、赞赏、充分肯定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班主任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毕业合影、“告别母校”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运动员”而不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