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警惕跨文化压力症
三种摩擦导致文化压力症
“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成绩很好,但留学后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我感觉压力很大,情绪很低落。”在日本京都大学读硕士的毕海林告诉笔者。
“这是典型的学业摩擦带来的心理问题,出国前的出色和留学后的平凡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导致留学生在心理上不能适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告诉笔者,“学业摩擦还来源于自己学习的专业没有预想得好,以及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导师的关系。”
除了学业摩擦,生活摩擦和语言文化的摩擦也会让留学生产生心理不适。黄晓琳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她15岁时去澳大利亚读高中。高中3年,她住在全封闭的寄宿学校里。年龄小、语言不通,又害怕被人欺负,所以她基本上不与周围同学交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度过的,我的性格内向大概和这有关系。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后悔,没能好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2009年夏天,黄晓琳又去了澳大利亚,“我以前从来没觉得澳大利亚是如此美丽,留学那会儿我只想着赶快逃离那个地方。”
学业摩擦、语言文化摩擦、生活摩擦带来的留学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被心理学专家称为“跨文化压力症”。
徐光兴教授说:“跨文化压力症不仅仅产生于留学生中间,一些出国打工的人、有跨国婚姻的人也会有跨文化压力症。”
五大心理疾患值得警惕
徐光兴教授告诉笔者,跨文化压力症可能会导致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强迫症、忧郁症、被害妄想症、压力症和自我封闭症。这些症状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学子们要及早发现心理问题的迹象,尽快疏解压力。
症状一:强迫症。这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表现为不断地洗手,不断地检查,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症状二:忧郁症。忧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症状三: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等。
症状四:压力症。压力症由压力过大引起,表现为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头昏。
症状五:自我封闭症。主要表现为害怕与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不与人打交道,就是自我封闭症的一种表现。
当留学生长期出现上述某些症状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应及时就医。如果排解不当,可能会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多交朋友多寻帮助
笔者接触的大部分留学生认为,解决心理问题还是要靠自己。黄晓琳说:“我缓解压力的做法主要是独自购物、收拾房间等。”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王安丽认为,留学就意味着要忍受寂寞,承担压力,出国前就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对于留学生的这些认识,韩国延世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张雷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留学生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要缓解心理压力就要多交朋友,尽快融入当地文化,还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资源解决心理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除了打开心扉广交朋友之外,也有些措施能够在出国前就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压力的大爆发。比如在国内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检查,发现有问题一定要暂缓出国的行程;尽量多了解留学地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多学些俗语、口头语,多跟来中国留学的当地留学生交流等。
徐光兴教授表示,心理素质不同的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不同。他打了一个比方:“流感来了,抵抗力好的人就不会感冒,而有些人就必须看医生。”
徐光兴教授认为,有些留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好,周围的朋友较多,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自我调节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压力过大导致失眠,就必须就医。”他还建议,平时朋友少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去看心理医生。
国外的学校大多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张雷生告诉笔者:“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设施很健全,服务也很好,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沟通障碍和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误解,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留学生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徐光兴教授告诫广大留学生:“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情,切莫讳疾忌医。”
“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成绩很好,但留学后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我感觉压力很大,情绪很低落。”在日本京都大学读硕士的毕海林告诉笔者。
“这是典型的学业摩擦带来的心理问题,出国前的出色和留学后的平凡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导致留学生在心理上不能适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告诉笔者,“学业摩擦还来源于自己学习的专业没有预想得好,以及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导师的关系。”
除了学业摩擦,生活摩擦和语言文化的摩擦也会让留学生产生心理不适。黄晓琳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她15岁时去澳大利亚读高中。高中3年,她住在全封闭的寄宿学校里。年龄小、语言不通,又害怕被人欺负,所以她基本上不与周围同学交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度过的,我的性格内向大概和这有关系。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后悔,没能好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2009年夏天,黄晓琳又去了澳大利亚,“我以前从来没觉得澳大利亚是如此美丽,留学那会儿我只想着赶快逃离那个地方。”
学业摩擦、语言文化摩擦、生活摩擦带来的留学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被心理学专家称为“跨文化压力症”。
徐光兴教授说:“跨文化压力症不仅仅产生于留学生中间,一些出国打工的人、有跨国婚姻的人也会有跨文化压力症。”
五大心理疾患值得警惕
徐光兴教授告诉笔者,跨文化压力症可能会导致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强迫症、忧郁症、被害妄想症、压力症和自我封闭症。这些症状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学子们要及早发现心理问题的迹象,尽快疏解压力。
症状一:强迫症。这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表现为不断地洗手,不断地检查,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症状二:忧郁症。忧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症状三: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等。
症状四:压力症。压力症由压力过大引起,表现为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头昏。
症状五:自我封闭症。主要表现为害怕与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不与人打交道,就是自我封闭症的一种表现。
当留学生长期出现上述某些症状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应及时就医。如果排解不当,可能会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多交朋友多寻帮助
笔者接触的大部分留学生认为,解决心理问题还是要靠自己。黄晓琳说:“我缓解压力的做法主要是独自购物、收拾房间等。”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王安丽认为,留学就意味着要忍受寂寞,承担压力,出国前就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对于留学生的这些认识,韩国延世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张雷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留学生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要缓解心理压力就要多交朋友,尽快融入当地文化,还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资源解决心理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除了打开心扉广交朋友之外,也有些措施能够在出国前就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压力的大爆发。比如在国内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检查,发现有问题一定要暂缓出国的行程;尽量多了解留学地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多学些俗语、口头语,多跟来中国留学的当地留学生交流等。
徐光兴教授表示,心理素质不同的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不同。他打了一个比方:“流感来了,抵抗力好的人就不会感冒,而有些人就必须看医生。”
徐光兴教授认为,有些留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好,周围的朋友较多,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自我调节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压力过大导致失眠,就必须就医。”他还建议,平时朋友少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去看心理医生。
国外的学校大多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张雷生告诉笔者:“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设施很健全,服务也很好,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沟通障碍和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误解,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留学生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徐光兴教授告诫广大留学生:“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情,切莫讳疾忌医。”
相关文章
-
青少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写作业,有时候老师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的高三学子也即将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迎来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说,
-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多少钱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何不同?孩子即将进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学习,而且学习的很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