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妞妞,4岁,妞妞妈妈最近很心烦。原来,阿姨在妞妞4岁生日时送她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像个小公主。妞妞特别喜欢,天天吵着要穿公主裙,更让妞妞妈妈心烦的是: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她就死活不肯换下来,也不管裙子有多脏。 即使你怎么哄她、劝她,都没用。最后妞妞妈妈只好采取暴力手段让她脱下裙子,可换来的总是妞妞长时间的吵闹和哭泣。妞妞妈妈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啊?
同样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
恋物行为≠恋物癖
这两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这种高帽子可不能乱戴啊。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说的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可不是一回事。“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而妞妞和丽拉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怎么会是恋物癖患者呢?最多,只能说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婴儿一般依恋毯子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说毛巾、毛毯、布娃娃、长毛绒玩具等。
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
记录自己的心情可以消除内心的抑郁情绪感觉低落或恼火?你的荷尔蒙可能要承担全部责任。自然疗法,例如,在日记里写下消极的情绪或喝中草药可以帮助你感觉好点。
-
青春期综合征的对症治疗方法青春期是大家都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是最难以管教的。很多家长和教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十分的头疼,就怕他们出现
-
紧张焦虑会影响女孩子的身高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对716个从9岁到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感觉紧张的女孩子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子矮5.0
-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克服对于青少年的叛逆期,这是很多家长都十分头疼的,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又是他们必经的一个阶段。因此,家长应该如何克服孩子叛
-
怎样判断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青春期心理健康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若是大家没有注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