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家庭关系

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生活不易,尤其对于经济不景气的这几年。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毕业后挣扎在一线城市,拿着一份足够勉强温饱的薪水,在外漂泊了3、5年,家里人催着结婚了,想想自己也该到了结婚的年纪,于是找了一个不错的对象就把婚给结了。接下来,二老就催着生娃。好,孩子有了,但是小城市赚不了钱啊,小两口还得到大城市打拼,孩子自然就丢给了家中二老。

民政部昨日发话,外出务工父母“只生不养”将被追责。是的,对6000万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之责从来都不该缺位。而每日能与子女尽享亲情的,是否就称得上“合格家长”?每个孩子都是生命的恩赐。如何为人父母?周国平如是说。值得深思。

做父母,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当朋友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独立,就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也尊重父母。

我要强调灵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灵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甚至视为一个实施自己的庸俗抱负的工具,其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成为灵魂萎缩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独立的灵魂,彼此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之时,家庭的事务,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据情况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有参与感和被信任感。

另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

真正爱孩子,让孩子现在就快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是要有品格的,并不是说你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的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真正爱孩子的话,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快乐,而且让他一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如果孩子现在就不快乐,人性是扭曲的,将来有的是苦吃了。父母没有警惕到这一点的话,那这个爱品格太低,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关爱,或者是一些具体处境上的关爱,譬如为他上一个好学校,为他买车买房,安排人生,甚至为他出国,都做好准备,这就算尽到责任了?不是这样的,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关爱。

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却不知星星也有恒星与流星之分。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够用心守护,最终捧出的却将是珍珠。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是不想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抚养教育的,只是生活不易,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为了生存为了将来给孩子念个好学校,小两口蜗居在城市的一角,省吃俭用地赚钱。只是我们既然生下孩子,就应该对孩子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撒手不管。如果确认自己没有能力抚养,那就不要孩子,这是对孩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