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家庭关系

为什么我们爱对身边人发火

为什么我们爱对身边人发火

生活中我们对同事、陌生人往往比较客气,但对于身边的亲人和爱人往往要求严格且更容易放肆地在亲人和爱人面前发火,尽管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但仍然忍不住发作,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祟呢?

任何的人际交互,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人,都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性格特征、人际情境和交流方式。关于为什么会更容易向亲人“发火”,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

性格特征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性格特征在人际交互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选择、唤起和操控。我们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性格特质对于情绪的唤起作用,而会引发争吵的往往是负面情绪的唤起。

性格特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第一种是通过行为引发亲人的情绪反应。例如,一个支配性强的人可能以高傲的姿态或不容分说的方式行事,这自然会唤起亲人的愤怒情绪,抑或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丈夫可能不注意个人仪表,总是把衣服乱扔在地上,这两种行为亦可能引起妻子的烦躁情绪。另一种方式是,当一个人引发他人的行为后,他人的行为又会反过来令引发者很心烦。例如,一个攻击性强的男性可能会引发亲人的冷战,反过来冷战又会使他很沮丧,又或者一个高傲的妻子可能会伤害了丈夫的自尊,然后又因为丈夫自信的丧失而变得更加生气。

你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都会影响亲人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你自己的情绪。西方心理学家曾经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对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支配性和低随和性的丈夫比任何其他性格特征更能很好的预测妻子愤怒情绪的唤起和对婚姻的不满。因此,容易对亲人“发火”,同双方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二、不同的人际情境,不同的行为选择

与容易向亲人“发火”相对应的往往是对外人“谦逊有礼”,想必大多数人会用“在外面”和“在家里”做区分,而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际交互情境。在中国的文化中,“君子慎独”是一条至高的标准,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最真实的反应在于他独处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曾提到过荣格的人格面具,这就是“在外面”,我们都戴着面具在与别人交往,我们选择了面具,同时也受锢于面具,如同至尊宝选择戴上金箍变成法力无边的孙大圣,他亦将受制于金箍,走上取经的道路。同样的,在《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中,记得田亮说过一句话“我要做一个慈祥的爸爸”,这就是他在摄像机前戴上的面具,然后可以发现好几次他忍着脾气耐心教导小森碟,就是因为这是“在外面”。

虽然在亲人之间也会存在着隐私,但是亲人间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独处”时那真实的自己的。家一般都会被比作温馨的港湾,是一个可以放下所有防备,所有猜忌,可以摘下面具的地方,因此“在家里”的环境下,与亲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什么情绪便会直接地表达出来,同“在外面”相比而言,少了一个“该不该”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过程。并且“在家里”给予我们一种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反而很容易将“在外面”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随便找一个理由宣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