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那些广告中的心理学

那些广告中的心理学

广告有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其实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模仿、暗示和感染,这三个社会心理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简直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越庞大的群体往往越是容易受到少数人的操控,其关键在于抓住群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广告是一个让消费者知道、了解产品,进而喜欢产品,产生购买欲望,最终实现消费的过程。并且,毫无疑问,广告主希望有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大众有更多出于模仿目的,或是受社会氛围感染而产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模仿”的现象在消费领域早已司空见惯。明星同款鞋服首饰的炒作行为愈演愈热,甚至前段时间爆出“柯震东同款监狱服”。追星族往往把明星的作为审美标准,甚至是道德模范,顺其成章地,他们希望自己和偶像之间的相似度更高。广告人便是抓住消费者这种心理特征来刺激消费。在此类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效果,更是产品所承载的特殊意义。

而在广告制作和营销方面,“模仿”的现象也不可忽略。“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如今已从淘宝扩散到各大网购平台,市场便是这样,有钱挣就行,你做我也做。所以在它们的广告中,诉求点其实都大同小异,无非是“低价”、“不容错过”等。(不过京东今年的双十一广告则让业界印象深刻,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短片,广告语皆是“瞎淘了吧,同是低价,买一真的,双十一,咱上京东。”这一暗讽可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京东在消费者中的形象。)过多的模仿行为最终可能导致受众的疲劳,降低广告的效果。

阿里巴巴团队在这方面的前瞻性在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尽显无疑,他们注册了“双十一”及其相关的多项商标(这使得京东后来消除了上述广告中的相关图像和配音)。从长远角度考虑,这非常有利于天猫的识别度。也给业内企业警示: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创新。

“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模仿”与“感染”应该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因为“感染”这一概念的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被感染者的群体数量。也就是说,要想“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感染者最希望看到的便是更多的“模仿”现象。

社会大众因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在消费习惯上各不相同。这导致广告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市场细分”。这个原则对于广告人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他们需要不断琢磨各种各样人群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等等,以不同的宣传方式,实现广告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模仿”与“感染”现象则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

近一两年来,篮球鞋与牛仔裤的搭配已成为潮流,年轻人群体中,无论男女,他们渐渐抛弃了“篮球鞋”本身的定义。而在大众(也很可能是广告人、广告主)的推动下,他们逐渐被“感染”,改变审美情趣,最终形成“模仿”行为。类似的现象还有被滥用的“百搭”一词,消费者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往往会认同广告的诉求点。

还有一例更夸张的“感染”加“模仿”的“整合营销传播”来自李阳疯狂英语。想必许多人都对李阳高举书本,手拿麦克风面对数百上千学生呐喊英语的画面印象深刻。这幅景象的壮观性和吸引人之所在,不仅仅在李阳本身,更是他台下的观众。套用古斯塔夫在《乌合之众》中的理论,李阳利用其个人权威和演讲能力,加之非常完美的现场气氛,毫不费力便能感染现场观众,最终的消费行为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些情况下,群体的理性值几乎等于零,这就好比“双十一”的“五折”让无数消费者买了许多其实不需要的东西。

至于“模仿”和“感染”对于《小苹果》“们”的重要性自然毋庸赘言。

最后谈谈“暗示”。“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可以说所有的广告都在对消费者进行暗示。无论是“收礼还收脑白金”、“移动改变生活”还是“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不是每一种牛奶都叫特仑苏”,它们都在极力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理念、特性等,其中的暗示多是“选择我,准没错”。而在被暗示的消费者中,最容易接受暗示的是女性。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消费观实为男性所难以理解,她们对节日折扣等各种促销活动毫无抵抗力,对新鲜亮丽服饰配饰冲动万分……爱美求鲜的消费心理造成女性过多的非理性消费。广告商和企业牢牢抓住了这点。于是,化妆品广告用其虚假的代言人美貌来暗示产品的神奇功效,洗发水广告常常传递一头秀发对于女性形象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中将人的需求分为“Need”和“Want”,而广告的暗示行为往往旨在将消费者眼中的“Want”转变为“Need”,当我们感到一样物品不仅仅是我们的欲望和遐想,而是我们的必需品时,消费冲动指数自然大大增加。这时候我们便发现潜在客户的发觉对产品推广的重要性,绝不能忽视大众的消费欲望和能力。

想要成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吸引住广告主的注意,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很重要,想做好广告,不妨学学心理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