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别人家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别人家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生活中的攀比现象可谓是随处可见,相信大家也常听到“别人家的小孩”、“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老婆”、“别人家的爸妈”之类的话,似乎我们总是将眼光放在“别人家”的。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家”的感情,而且会让我们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看不见自己其实已经拥有很多已经置身幸福中。到底我们比的是什么,到底我们要的是什么呢?

案例:63岁的朱先生最近很苦恼,因为老伴牛女士动不动就拿他跟别人比,比如王老太的老伴退休金上万、张奶奶的老伴特别会疼人。一旦有比不过的地方,她就会一个劲地数落朱先生,经常引发争吵。过年期间,老伴更是变本加厉。有小辈来家拜年,她就好奇地问人家房子多大,孩子成绩咋样。客人刚走,她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孩子们,最后子女们忍无可忍,陆续愤愤离家。朱先生很头疼,子女能躲出去,自己又能往哪里躲呢?老伴总看着“别人家的”好,简直就是得了“攀比症”。这日子可咋过!

分析与建议:牛女士的攀比心可能源于退休后的“无用感”,为了寻找内在满足,填补恐慌和寂寞而四处比较。如今社会,攀比无处不在,折射出人们对生存现状的焦虑。多数人的目标仿佛就是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有出息的孩子。攀比者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希望寄托在亲密的人身上,像牛女士一样,陷入不停比较、争胜的境地。因为自己的亲人比不过其他人,进而将失落感转化为抱怨和数落,强加到他们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想要体验的独特的生命轨迹,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去“求同”。攀比永无止境,我们要做的是提醒自己知足常乐,把眼光更多得放在自己所拥有的,而非自己没有的。快乐的人生其实不靠外境,而是靠自己调节心情的能力。幸福、快乐、爱这些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