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当年味沾染功利性 过的是春节还是春劫?

当年味沾染功利性 过的是春节还是春劫?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回家感受与亲人团聚的幸福、与父母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是每个在外奋斗的游子都心生向往的事情。但现在的在外奋斗的80后、90后甚至是一些70后一想到回家过年,却有一种别样复杂的心情。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回家感受与亲人团聚的幸福、与父母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是每个在外奋斗的游子都心生向往的事情。但现在的在外奋斗的80后、90后甚至是一些70后一想到回家过年,却有一种别样复杂的心情。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没挣到多少钱也一定要回家过年,没有人询问他们挣到多少钱,大多是关心他们在外过得怎么样、见了什么大世面。那年月,钱财并不是了不得的面子,外出的人年前到家才是一家人最重要的面子。

但“如今的‘年味’已经沾染了功利性,回家先要考虑:是不是挣到了足够的钱,能够去置办年货,给亲朋好友的孩子发红包;是不是“混出了人样”;是不是有了自己的“另一半”,让父母安心,堵住劝婚的悠悠众口……

“年味”功利性的现实原因

社会的功利

社会对一个人的评判,不会看你是不是潜力股,也不会看你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用,只会看你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赚到钱。当社会变得如此功利化、物质化。那些没有“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人自会感受到没有“成功”的自卑和悲凉。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事业未起步或才起步、前途不明朗、钱包空空的年轻人自会感受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失意。这种情绪,在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各种询问时,在听到各种“事业有成”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事迹时,心中总会五味杂陈,甘苦自知。如此种种,最终引致了他们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在他们心中,要不要回家过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不是有“脸”,而且,这一判断的标准很多元。正是因为没“脸”,不少人不想,甚至不敢回家过年,让这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披上了功利色彩。

攀比心理

人与人之间来往的攀比心理、关系心理更强,而传统的人情味更加稀薄。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活动,更是一个消费性的经济活动。父母要求子女有车有房,才觉得在邻里间有面子,子女觉得回家礼物要贵重,穿着要气派,走亲访友出手要大方才体面。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关系的远近,情感的亲疏,都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消费来呈现。其实情谊不该用财富来衡量,“望亲、团圆”这些词语的温情也是金钱给不了的。

还记得那个收到一件新衣、几十块钱的红包、一家人忙活一顿年夜饭就感到十分满足和幸福的简单生活吗?回家过年本来时关乎家人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不关乎经济能力、不关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