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从学挖掘机哪家强看人心理

从学挖掘机哪家强看人心理

很多90后,80后印象深刻的广告词中肯定有这么一句话“学习挖掘机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当年遍地的蓝翔广告没有火,那没什么现在这句广告词却因引来大家的一致吐槽呢?

“咱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这段话引起精英阶层一片讽刺+自嘲,想来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其实看一看近些年来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以及分析一下传播人群,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值得借鉴的,下面聊几条自己的思考,不敢说有多懂互联网多懂人性(好了这是谦词),但聊聊这事儿本身就还挺有意思的。

传播引爆点1:旧事物进新人群

我作为一个90后,在小学那个没有《魔兽世界》的年代,暑假在家多是蹲在电视机前靠着各个地方台的电视连续剧过活的(少年时代贾静雯/赵敏就是我的女神我会到处乱讲?)。当然,后遗症是,地方电视台的广告至今还能记住几个,蓝翔、新东方烹饪学校、各种男科医院等等……

时过境迁,原来蹲在电视机前的“暑假不写作业小学生”逐渐都成长为“网瘾少年”,进而又各自走向社会,虽然自嘲程序猿、金融狗、广告狗、科研狗、留学狗(我突然很想放一张doge上来),但互联网的活跃用户们,大多已经在自黑中迈向了中产、准精英或准上流社会阶层,蓝翔等标志着“蓝领”、甚至“屌丝”的东西已不入法眼,对于我来讲,早就埋藏在记忆深处了吧……

因此,蓝翔虽然一直存在,但对于网络精英群体而言,基本算是身外之物。一个人群中很平常的东西,到了另一个人群中却往往很新奇,而且又是这么有槽点的方式进入,勉强算是个“跨界后大获成功”的案例吧。

传播引爆点2:年轻人本身追逐新鲜

为什么跨界的新东西会引起关注?其实这很简单。

年轻人的微博微信基本上分享的是一些好玩的、标新立异的事件和段子,为了体现自己思绪万千见多识广在人群中最牛逼最闪耀;与之相比,中老年人则常常以感情寄托为主,分享的一些养生啊、人生哲理啊、历史真相啊,多是寻找感情共鸣,或者关心、提醒一下老伙伴、老朋友注意身体。

互联网的重度使用人群(也就是年轻人)本身决定了新奇事物的发展会非常迅速,促成新事物变成热点。

传播引爆点3:热点会变得更热

又和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年轻人秀牛逼其实是想要寻求认同,但寻求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跟小伙伴们玩同一个游戏、用同一个app、看同一个美剧、网购同一款化妆品、搞了同一个男朋友(不不不这真不是段子,仔细一想确实……)等等,都很最容易制造共同话题,引起共鸣。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有很多东西一瞬间火起来,火得不可想象,这让很多产品经理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用户到底喜欢什么。很简单,因为小伙伴都在用,我也要用。可火了一阵就灭了,比如flappy bird,脸萌,围住神经猫,等等,他们大多简单粗暴,但因为年轻人追逐热点的倾向,变得异常火爆。可时间稍微一长,热劲儿过去了,就很快又冷却了。所以有一句话叫,“短期内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长期稳定状态是可以预测的”。就比如我和一个姑娘再怎么不合适,也是有可能在一起的,至于能在一起多长时间,这就不好说了。

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怎么都会火,关键用户拉过来能不能粘得住,这要考验话题/产品的深度了。

所以你看,“挖掘机哪家强”这种话题,能火一阵,但这十几天下来,热度慢慢也在减退。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大众对简单粗暴的东西会产生厌烦,前一阵各种滥用“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的人,会让人有种打脸的冲动……我就曾无数次想把脑白金和恒源祥的广告投放商按在地上打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