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怎样跟你的焦虑共处

怎样跟你的焦虑共处

有谁不愿意天天无忧无虑、笑口常开呢?但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基督教徒中流行的一句箴言说得好:“上帝不允许天空每天都是晴朗的(God has not promised skies always blue)。”看,就连万能的上帝也不愿意人们愚蠢地认为,一切顺利就是好事。

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容易焦虑的人有一种思维模式,未雨绸缪,杞人忧天,也就是将未来的痛苦,提前预支到今天来品尝。

这种人关注的焦点总是未来,而不是今天。“如果我考研,就会更难嫁人,因为男人不喜欢比自己学历高的女性……”“过去两周我有点心慌。如果按原计划旅行,在旅途中撑不住怎么办?”“如果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不会升入重点小学,就考不上好中学……”

是什么导致焦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而是综合性的情绪,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关系密切,甚至受饮食营养等间接影响,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因此,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才能帮助我们改变对待焦虑的态度,不再预支痛苦。

和烦恼共处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认为:接受焦虑,并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它,就能和焦虑和平相处。例如即将来临的高考,考生紧张或不紧张,都可能答不好或答好。人们对待自认为不好的情绪,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总想尽量调节,并尽快改变它;另一种是直接应对具体问题,而不是一定要先把情绪问题解决掉。他认为,如果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对付问题上,问题解决了,情绪问题通常也会缓解。

另外,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准备充分,胸有成竹,结果事到临头,又变得大脑短路,一片空白,从而焦躁不安。其实,这种现象完全是正常的。这只是大脑在提醒你,它的信息神经元暂时还没建立好联系,但绝不会永远短路下去。如果这时你闭上眼,深呼吸,或者在桌子上趴5分钟,自在地和焦虑相处一会儿,又有什么不好呢?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你应对问题的思维又会启动,也许还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