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长寿之本良好的心理素质

长寿之本良好的心理素质

追求长寿,不是说依赖某些能延年益寿的药物,也不是单靠某些营养保健品等。近些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成果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于对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缓衰老等都具有他物无法替代的作用。要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重要的在于人们自我追求、自我调适。作为一心追求长寿的老人,应首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素质培训:

乐观地估计自己的生命极限:人寿命的最高极限迄今仍是一个谜。实际生活中百岁以上老人并不在少数,但多数的人生命总是在人生旅途的中后段即嘎然而止,人总抗拒不了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稍上了点年纪,即暮气沉沉,有的人刚过中年,就忘不了自己的年岁,长吁短叹“来日无多”;有的人见朋友、熟人发生不幸,总联想到自己将来的结局,悲天悯人......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上述种种负性心理状态是一些人难以长久保持健康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它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带来了疾病,加剧了人的衰老进程。

追求长寿者应当确立正确的心态:生命之树要常绿,自己要越活越年轻。要敢于向人类生命极限挑战,忘记掉过去的岁月,一切从今天开始。牢记自己人老雄心犹在,余热亦可生辉,自己对社会、家庭及他人永远是一个有用的人。

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生存价值: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生活环境和内容的改变,一些老人感觉自己成了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因而产生了轻视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这种心理对老人身心的危害尤深。它会导致老人产生烦躁、忧郁、孤寂、失落等种种不良情感,进而失去生活的目标,厌倦生活,看淡人生,加剧了自己衰老的进程。所以,凡想长寿者切莫慨叹今不如昔、人老了就一切都不行。

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活乐趣:人老了,生活空间和领域总会相对缩小,易使老年人陷入单调刻板、枯躁乏味的生活之中。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老人会对生活采取消极态度,起居无常,生活懒散,整日里打不起精神,消极地打发时光,这亦是人早衰的原因之一。作为老年人,应当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和因素对自己身心危害性,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积极寻求生活的乐趣,培养自己的生活爱好,读书、下棋、练气功、养花鸟虫鱼等等从中寻找乐趣。通过这些,更可以陶治自己的情操、情趣,活跃身心,增强机体的活力。

主动地平衡自己的生理状态:祖国医学认为,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人更是如此。人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种种病态。老人在观念上应时时注意到主动地平衡自己的“生态”,以使机体处于最佳运动状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要做到自己与环境的平衡,以防种种病邪的侵袭;其次要保持营养平衡,调和五味,营养要素齐全,不过饱过饥;再次要做到动静平衡,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更重要的是还应保持心理平衡,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于老人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