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也许会伤害到自己的你的善良

也许会伤害到自己的你的善良

马晓慧被风流成性的男友张小光抛弃后,为生计当起钟点工,在退休职工杨阿秀家受尽委屈。杨的女儿被张小光骗财骗色,马晓慧好意提醒却被误会,她饱受嘲讽,毫无怨言,想方设法帮助杨家。后来,张小光患了不治之症,马晓慧不计前嫌照料他,并主动挑起照顾张女儿的责任......

这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保姆》的剧情。有人为女主人公的善良热泪盈眶,也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确,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的人物是永恒的主角,也许这符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寄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像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像《篱笆·女人·狗》中的枣花,无一不是理想形象的化身......

现实世界需要善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代价越来越大的时候,善良更像是一种熠熠闪光的稀缺资源。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你是否在付出善良之际观照到事物的另一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好意思说“不”,忽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认为表达不满就是自私......

当美好品质被过度使用,善良也可以是危险的。健康的社会文化倡导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和谐。善良的人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满,并无须承担过多的责任。因为,一味克己也是一种透支,从你的身体和心灵,甚至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里,都会发出危险信号。

危险一、对自我内心的暴力

现象:28岁的林文清曾经开朗乐观。后来,情况却变了——“2002年,我来北京,找了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那时生活艰难,我住过很长时间的地下室。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们也很少给我打电话——我习惯了,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关注我弟弟更多。

“那时,弟弟正在上大学,我从自己不多的薪水里为他攒下学费,他因惹是生非在学校里欠下债,我也帮他还。弟弟毕业来京,将近一年没有工作,由我负担生活费。妈妈常说:‘你是他唯一的姐姐,你不帮他谁帮他!’是啊,很多时候,我也为自己能够资助弟弟而自豪。

“在父母面前,我也是为他们分忧的乖乖女,妈妈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麻烦都会向我倾诉,提醒我的还是那句话:‘谁让你是我女儿呢’!可是,我自己生活中困难、工作和爱情上的不顺心,都要自己化解,不能向家人求助。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心里就像压了重重乌云,有一段时间,我对生活几乎失去兴趣。”

“善良滥用”的人可能是受传统教育熏陶很深的人,他们总是被告知:“你还不够优秀。”“这些都是你该做的。”“你不该喊疼!”

危险三、对他人的惩罚与谴责

现象:Vivien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她总是对每一个新加盟者关爱有加,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被照射的温暖。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为此感到骄傲。

实际上,这家公司人员分工明确,独立操作性较强。但每每接到一个项目,Vivien都主动要求承担大部分内容。虽然老板一再告诉她,没必要亲自做这么多,但有意无意间,很多繁杂的工作还是由Vivien操刀了。起初,很多人觉得这样也不错,至少没什么压力,但时间长了,当一个项目即将落实的时候,就往往形成这样的情形,大家先是缄口不言,然后等待,最后每人领一个“杂活”而去。

如果我们不看表面现象,只看结果,会发现“善良”人虽然做了很多善良的事,身边的人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幸福。虽然“善事”做了那么多,但“善事”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潜台词:“看看你多么无能,多么不负责任,而我做了这么多!”这些话实质上是对周围人的惩罚和谴责,可以让别人通过内疚达到精神讨伐的目的。

从人本主义流派的视角看,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是人的根本需要。

像Vivien这样虽然付出很多,同事会一时心存感激,但她实际上却是在界限不清地助人,客观上剥夺了同事自我成长的可能,助长其依赖心理滋生。

助人的真正含义在于充分肯定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并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而不是替代成长。

为何我的善良总被利用?

人类有一个心理现象,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把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归因。利用别人善良的人也有这样的心态。

比如,有人暂时借给来京朋友一套房子,但朋友尝到白住的甜头,赖下不走了。我们可能觉得这个朋友品质不好,但实际上,朋友选择不还,可能是给自己找到了“正当”借口:“我有实际困难,你作为朋友应该帮我解决。”“是你决定借给我的,你无权赶我走。”

为何善良总是被利用?这跟我们的一些谚语很近似——“柿子总捡软的捏”。人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得寸进尺”的时候,并不认为是占了对方的便宜,也不认为是建立在对方很多付出的基础上,而是认为自己得到是理所应当的,是合理的。

如何与孩子谈论善良的话题?

作为家长,要建立健康的“善良观”,对待孩子,父母不能总是付出,这种付出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父母不能一味退让,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是总会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孩子建立健康“善良观”的基础。

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懂得,要想真正爱别人,首先要真正爱自己。凡爱人就是善,爱别人是善,爱自己也是善。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并不能真正爱别人。

爱并不意味着总是和和气气,永远没有争执和利益冲突。相爱的人也有冲突,只要不损人,利己并不是坏事。另外,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时,要用正当的方式去维护,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

对策: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

如果你总是付出,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享受周围人对你的付出,让别人也有“做好人”的机会。在接受的同时不要总是想着要用什么回报来平衡。其次,给别人独立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不要总是替别人做这做那。

如果你周围的人中有这种“善良”的人,不妨对他/她宽容一些,在他/ 她偶尔直接表达对你的不满时,即使他/她的话有些过火,也要耐心听而先不反驳,给他/她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这样,你们之间反而容易互相了解,也将促进沟通,厘清双方界限。

韩剧里的善良人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也逃不掉传统“善良观”的束缚。在过去的韩剧中也塑造了一批刘慧芳式的女主人公形象。《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是一个典型,最后却得了白血病。